张骞,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公元前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丝绸之路。张骞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图片来自东方IC)
在汉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经常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汉高祖刘邦曾亲领三十二万大军迎战匈奴骑兵,反被围困,七日不得食,最后侥幸解围,从此,刘邦再不敢对北方用兵。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为了摆脱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想派使者去联络西域各国,特别是与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共伐匈奴。(图片来自东方IC)
汉文帝于是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想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于是招募出使人员。张骞以郎官身分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公元前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甘肃临洮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途中遇到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匈奴单于为打消张骞出使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他娶了匈奴女子为妻,有了孩子,但张骞念念不忘身负的使命。(图片来自东方IC)
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在被扣押期间,他采取韬晦之计,使匈奴人放松警惕,放宽对他的监禁。这一计果然有效,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图片来自东方IC)
张骞历经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到达大月氏。不料,这时的大月氏发生了变化,当张骞说了汉朝想与其联合在一起夹击匈奴的意图时,大月氏已经没有了向匈奴复仇的意思。张骞在这里逗留了一年多,始终得不到大月氏首领的同意,无奈之下,张骞只好选择回国。(图片来自东方IC)
回国的途中,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抓住,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公元前年,匈奴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趁机带着匈奴籍的妻子和甘父逃回长安。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甘父二人。张骞出使西域,历经艰险,前后十三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图片来自东方IC)
这次远征,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此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传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图片来自东方IC)
张骞回长安后,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具体包括葱岭东西、中亚、西亚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这些内容是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的记载,是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最珍贵的资料。(图片来自东方IC)
公元前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张骞率领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但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公元前年,张骞返回,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波斯、印度、条支、犁轩等国。(图片来自东方IC)
张骞出使西域,接触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使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与西域建立了友好关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图片来自东方IC)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张骞不辱使命,备偿艰辛,开创了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使中华帝国声威远布。(图片来自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