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汉中城固篇5城固名人与书法理论

美丽的汉中(城固篇5):城固名人与书法理论(共10篇)5厚重的中国书法史,讲到书法理论的人太多,也过于高深,更要求研读人需要有必备的基础,这种厚重的气息使很多人止步于这种深遂,而投以期许。我手握毛笔的记忆尚停留在小学时期,但我仍然愿意以谦卑的态度去了解初运笔墨的拙姿。据勉县文化馆书法家王默先生介绍,在书法史上,关于初学书法的临池理论主要是唐代卢携的《临池决》、清代周星蓬的《临池管见》、以及清代朱和羹的《临池心解》。这些都是讲临池学书的一些经验,另有一专著《临池臆说》沿袭他们的体制,是作者学书经验加一总结成篇,是书法初学者的理论著作,内容被刻成石碑,而且这方石碑也在城固,于是我又找到了这方石碑的影踪。《临池臆说》碑高一百九十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厘米,两面刻石。每面三段,每段二十五行,每行十二字。作者为清末城固人张绳直。这是一个书、论双壁之作,成文《临池臆说》于嘉庆二十一年(),手书刻石在年,是一篇丰富的初学书法导论,给初学书法者提出了一条适宜的路径。文章针对初学者的书体选择、临贴心态、临贴速度、针对各家的书体特点等作出的论述,既极力张扬自己推崇的“永字八法”,又对晋以来楷书历史及欧、颜、柳等各家书法优劣进行品评,直抒己见,不拘前人的评判。张绳直先生对于行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这块石碑上,但这块碑的识人不多。从建国初到八十年代,石碑的主要功能是生产队库房中放化肥。对文字的不恭只能使石碑字迹斑驳,拂去石碑上的尘土,仍然可以看见作为艺术品和初学书法者的理论教诲:“学书必求小心谨慎,俨若古人临在上,质在旁者……”“凡学书切勿求快求多。盖一笔不苟,欲快岂能举笔?务期逼肖古人,全神全力赴焉。精力几何,势不能多。然果工夫纯熟,得心应手,自必有快与多之一候,学者但当勿忘、勿退可耳。”……“窃以学书总宜从欧入手,到得规矩谨严,间架整齐,笔力清劲之候,然后参之。颜以恢宏其气象雄壮,其规模与其筋力,再参之柳,以矫健其精神耸拔,其骨格如此,则自成一家。”看理论不如品书法,行云之间,我对绳直先生又投去了敬仰的目光。这位曾在山东登州府黄县担任知县的归里贡生,又以《祖师田氏传碑》将汉中的唐楷推向了一个高点。要知道,汉中是盛产石碑的地方,在《石门颂》、《石门铭》、《郙阁颂》等书法极品的光芒下,能够以唐楷立世,身边一定有一个磅大的书法气场。远了不说,大清一朝,绳直先生所在的城固县便是人才济济:有唐公鼎工书善画;田种玉曾任国子监博士善书法;高树勋官至道尹曾刻《九成宫》字贴传世;王德嘉在西安碑林有《争座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开国元帅同名的城固人陈毅,初募颜体,继研篆隶,其书法成就与戊戌变法的倡导康有为齐名,有“南康北陈”之称。如果再要列举,名单会很长,如果再向上追溯,会有更大的一个团队。有这么多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出现一个张绳直也在情理之中了。顺着张绳直的书法石碑绕了一圈,在这个不算大的空间里,有石碑四十一通之多,与元碑、明碑、清碑和民国石碑为伴,小小的地方,有这么多的石碑,被人们称为小碑林。这个地方是一个文物管理所,若按行政级别,只不过是一个镇级建制,级别实在太低,但在当地的名号实在太响,因为具有穿透力的,是他的历史,他的名字叫:五门堰。下集预告:五门堰的前世今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6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