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文化未解之谜西周微刻甲骨文之谜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m.39.net/news/a_5214886.html
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发现了西周初年的甲骨文。据研究,刻有微型文字的甲骨共有块,大都是周文王晚期到周康王初期的作品。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细若发丝,需要借助5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辨清。在当时的条件下竟能刻写出这么小的字,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一团迷雾笼罩在考古学界:这些文字是怎么刻上去的?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城固县宝山村商代遗址烧烤坑出土了一枚距今约多年的铜针。铜针首端又尖又细,末端还有一个微小的针鼻孔,孔径仅有0.1厘米。其做工精致,让现代人为之惊叹。这个铜尖针是做什么用的?有人认为,这样的铜针就是用来微刻甲骨文的。那么,微刻出这么小的文字让别人怎么看呢?甲骨上的文字是需要借助数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辨别得出的!但即使没有放大镜,也不能说明当时就没有办法微刻出这么细小的文字。因为有些人的视力是可以超过常人数倍的。今天选拔飞行员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要求视力必须超过常人。另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患有某些眼疾的人如中心性网络膜炎晚期、黄斑部病变结痂前期等,看东西会比实物大数倍。西周时期有没有人得这些病,我们不得而知,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事实上,古人的视力究竟怎样,我们真的一无所知。在美洲丛林中有一个与外界接触较少的部落,他们竟然能用肉眼看见人造地球卫星!这是否说明,原始人类比现代人类的眼睛要好得多呢?还有一个问题,这些微刻出来的甲骨文有什么作用呢?又是刻给谁看的呢?据专家研究,这几百片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多是周与商王朝的关系,商王的狩猎以及占ト之类。有人认为,这些内容之所以要微刻是因为关乎“军事机密”。众所周知,商王朝是被周王朝取而代之的,在灭商之前周人必须进行一番长期而又秘密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除了发展势力,访贤任能,研究周与商的关系,对商王行踪进行侦察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记录当然属于国家机密,必须严格保密,所以聪明的周人就想到了微刻的办法。当然,微刻的办法可能是想出来的,也可能是偶然发现的。如果是想出来的,那说明微刻技术在当时就已经存在了,周王只需要任用一些微刻能手就行。但也许当时并没有什么微刻技术,只是那些专门负责占及观察天象等职责的巫史在长期思想高度集中的状况下视力得到了提高或者出现了眼疾,从而恰巧发生了看东西比实物大几倍的事情,于是微刻出这些甲骨文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完成如此精细的工作的呢?至今尚无定论。在山东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块石碑。石碑高约6米,宽约1.2米,厚约0.9米。碑顶上覆盖有一黄白色的石块,碑面上没有任何文字。就是这样一块形制古朴的石碑,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人们的争议,人们争论的焦点是究竟是何人立下了这块石碑。《史记·秦始皇围绕这块石碑本纪》记载:“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词。”从以上文字记载可以看出秦始皇确实曾在山东泰山立一块石碑。所以明清两代就有不少人附会这块石碑为秦始皇所立。那么,泰山的这块无字碑真是秦始皇所立吗?细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此说漏洞百出。首先,《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在泰山立的是一块有字的碑,而绝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没有任何文字的碑。也许有人会说这块碑原来是有文字的,只是由于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字被剥蚀殆尽而已。但是,现在看来,现存的无字碑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风化得那样很严重。而且,这块石碑在宋代时已经被称为无字碑,秦二世所立的石碑在宋代都还能辨识出个字,如果无字碑当真为秦始皇所立,那么到宋代剥蚀得一字不存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推测,泰山无字碑确实并非为秦始皇所立。那么会是谁呢?有人又提出了另一种推测,认为是西汉武帝所立。元封二年,即公元前年,汉武帝登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上遂东巡海上四月还至奉高,上泰山封。汉武帝在泰山顶上立过碑是事实。同时,史书上也只说“立石之泰山颠”而没有明确说过曾经在碑上刻写过文字,这与现在的无字碑刚好吻合。所以很有可能,泰山的这块无字碑说是汉武帝立的。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也认为无字碑就是汉武帝立的不过,为什么汉武帝不在石碑上刻字高歌他的文治武功呢?原来,据史料记载,有这样一个规矩,即不是开国皇帝,就没有资格在泰山刻石纪号。像汉武帝般雄才大略的人会甘心就此留下一生的遗憾吗?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泰山石碑为西汉武帝所立,虽然仍有一些谜团尚未解开。要使这个千古谜团大白于天下,还有待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一农夫在耕地时发现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5个字的金印。金印为纯金铸成,长宽各2.3厘米。这一发现震惊中日两国,因为如果是真的,它将证明中日远在汉代就有密切交流。而这对日本的意义更大,因为当时日本是相当落后荒蛮之地,社会还处于奴隶制早期,他们的历史还没有专门的史官记录,几乎不可考。这次发现可以说明他们在很早就有能力出海到达大汉国。对中日交往作明确记载的是在《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但这是否就是东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王的那一枚印,日本学术界始终有争论。有人认为此印应为东汉光武帝所赐主印,即真印说。史书记载有此事应该不假,而且中国还发现了一枚“滇王印”可以作为此印的佐证。西汉时,夜郎古国及滇国均为西南夷中的强国,汉武帝为打通通向西域的商路,派使臣去滇国。滇王臣服汉室,汉武帝赐其“滇王之印”。除上刻“滇王之印”四字与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不同外,其他无论从外观、尺寸、字体形状等以及质地均同于日本的那一枚。有人认为是日本人自己所刻,即假印说;还有人认为是日本人仿刻,即伪印说。这些看法,起始之因就在金印上所刻的是“委而不是“倭”字。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对倭奴国的记载:“旧百余国,汉朝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30国。”这就是说,日本有余个部落国,到三国时,已逐步合并为三十国,由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统台。据日本学者考证,这个“倭奴国”应读为“倭”的“奴国”,它就是《魏志·倭人传》所述女王治下约三十国之一的“奴国”,位于今九州福冈市附近。为何印章上却是“委”字。而且要说明当时日本使者是否来过中国还要有更多的证据,不能仅凭史书上的一句话和一枚难辨真伪的印章,但这方面的材料却又只有这些。这枚印章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还不得而知,有待更明确的中日交流方面的记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