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地中部汉中盆地乡土聚落实例原公

原公集镇属于组团型的聚落形态。集镇汉中市城固县以北10公里,汉江河谷腹地上游,北临秦岭南麓,南临湑水。这里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早在明代即被称是“人物秀丽,土壤沃衍,赋税力役甲于一邑”之地。原公二字,相传由于明宪宗成化年间,都御史原杰抚治荆湘秦豫,招抚“流民”部分安置本县,为纪念原杰在原慈恩寺内建原公祠后改为原公寺,地以寺名,故称原公。其在此处安置流民,故命名原公村(镇)。

原公镇域面积59.4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人口人。镇域范围内村落的布点在湑水河东北岸,由于北边临近秦岭南麓的低山浅丘区,地势由北向南缓慢下降。各村落主要以团块状分布辖区范围内,原公集镇位于最南端呈大的组团型。

耕地和聚落构成的圈层结构

原公集镇形成以宅地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圈层的中心主要是公共空间,第二层是居住区也就是宅地,第三层是耕地。原公集镇地处汉江河谷的阶地,地势平坦,水热条件好。聚落在营建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大的耕地面积居住区采取集中的布局模式。这样的空间分布模式,可以有效的节约土地资源方便农业活动的开展。聚落扩展是基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当人口这个变量与土地这个不变量的矛盾加剧,人口就会短距离的扩展,随之聚落发生裂变,宅地和耕地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原公镇中心镇域最初起源于原公村,随之沿道路向西北和东南呈梭形扩展,两头小中间大。按照碑文记载,原公村先是分出了西原公村和西坝村,按照目前两村的地理位置,判断与原公村有一定的距离,村与村落之间有耕地分布期间,其后伴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各村落之间的耕地被宅地占有,聚落随后逐渐走向集聚。按目前现状原公集镇共分布了西坝村、西原公村、原公村、田什字村、齐心村、新原村、郑家坡村等七个小的村落。

家族聚集的组团划分

原公集镇居住空间根据姓氏的不同,分为了几个居住组团,这些组团大都是由同姓家族时代繁衍共居逐渐形成,街巷往往成为各族姓组团的界址。原公镇西原公居住空间,从西坝村到田什字村共有数十个姓氏混居在一起。西原公村就有韩、赵、王、尚、田等几大姓,从西至东,依次分布有韩家、王家、赵家、尚家以及田家几大家族。各家族居住用地之间相互咬合,仅有巷道分布期间,界限模糊。而其它的杂姓主要混居在天公庙与孤魂庙、菩萨庙、喜神庙等围合形成的街市一带。在几大家族中韩家最具代表性。它们在移民的群体中算是有家族背景和实力,移民至此主要是为归宗溯主。从结果来看,其家族迁居在水热条件非常好汉江河谷地带。

宗祠和庙宇为中心的公共空间

原公镇的公共空间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东西原公十里吊,一里一座庙”。庙宇和宗祠是原公镇聚落公共空间的核心存在,由于聚落发展成熟规模大,公共空间呈现出复合模式。原公镇西至西坝村的韩家巷,东到田什字村这一范围内,由西至东分布了孤魂庙、天公庙、三官庙、喜神庙、以及韩家前后祠堂等一系列庙宇。这些庙宇分布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位于聚落的核心处,成为聚落生长的原点。二是位于街巷的节点处,成为村民交流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机的将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结合起来,加强了聚落的空间凝聚性和向心性。

同时在原公集镇内,由于公共空间的广泛存在,因此形成层级分明中心和次中心。在天公庙、孤魂庙、菩萨庙、喜神庙构成的集市和街区成为整个聚落的核心,原公镇因为集市而兴起,天公庙见证了聚落的起源和发展,这里通过广场、街巷、集市构建了主要的交流中心和聚落的精神中心。而在各居住组团内部又由于家族的发展,依照血缘宗亲修建了家祠以及其它的庙宇。伴随着家族的发展壮大,这些家祠和庙宇成为凝聚族人的纽带,逐渐演变为组团内部活动集聚的次一级的公共和精神中心。原公集镇正是通过这种层级分明的中心和次中心,把聚落的内部空间有效的组织起来,强化了聚落在空间形态上和精神上整体性。

规整和层级分明的路网结构

原公集镇的道路系统分为街、巷和道。两条主要的街道,一条位于聚落的最南端,从东南到西北完全贯通,是聚落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另一条是沿天公庙附近的街道,它源于原来的集市,是聚落内部的主要商业街。其它的均为巷道,巷道布置灵活多变,基本上没有一条巷道为南北东西的贯通的,巷道布置随形就势,曲折蜿蜒,宽窄不一。其中南北向的巷道多为联系聚落内部与南侧街道的主要通道,其形成原因与聚落内部院落多为南北向布置有很大的关联性。而东西向的巷道主要起到了联系各居住组团和院落的作用。

由于聚落的发展是伴随着家族的聚居扩大而逐渐形成的,因此,街巷的形成并没有刻意的规划,往往与院落的营造联系在一起,高与低,曲与直,宽与窄都与用地条件很大的关系。街、巷、道的分类灵活布置,既反映了各自的不同功能以及高效的土地利用策略,同时又使聚落内外空间有机的联系为整体。

首先,对外联系的主要街道位于聚落南侧靠近湑水河,一是这里地势平坦,对外联系方便,街道的平坦和开阔易于交通组织和人流聚集。其次,内部大量的巷、道,为了尽量节约土地灵活布置,没有刻意追求横平竖直,而是在满足生活之便的前提下随着地形地势和院落的方位大小随机形成。第三,街、巷、道组成了复合高效的道路系统。街道主要解决对外联系和商业交流,巷主要联系内部组团而道主要联系各住户,各层级的道路功能明确,职能清晰,这种有效组织方式和有机的路网结构,强化了原公镇中心聚落的整体性,极大的节约了土地面积。根据资料统计,原公镇的道路用地总和仅占4.4%,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其高效性。

水系与聚落

原公镇位于汉江河谷腹地,即位于汉中盆地区。湑水河从聚落的东北流入环绕聚落的外围从东南流出。集镇则位于湑水河东岸,河道对聚落整体呈环抱之势。由于原公镇地势平坦,地域开阔,因此聚落为防止水涝侵袭,并没有紧邻河道布置,相反与河道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样既可以保留河滩大量的耕地,同时也可防止近水面临的水涝之患。虽然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并未临近河缘,但保持了与河道平行的关系,只不过靠近聚落一侧。道路顺应河道走向,也引导了聚落整体布局的走向,使聚落呈现出南北长,东西窄的平面形态。水系、聚落、腹地就形成了以环水为边,以聚落为中心,外圈为耕地的环绕片状的空间形态。

对于镇域范围内村落的分布来看,在汉江以北,秦岭以南的汉江谷地格子形水系的分布格局中,村落的分布往往是以集镇为中心,散布在腹地各处,并没有完全拘泥于紧邻水系的线型分布,这与汉江河谷地带河流纵横、地势平坦以及水库和堰渠的大量存在有很大的关系,聚落存在受到水源的约束很小。因此,汉江腹地包括原公镇镇域内村落的分布与地处川谷地带的青木川和蜀河镇有所不同,整体呈片状散布在广阔的平坝阶地上,均匀而又密集。

灌溉与排水

原公镇在水系的综合利用上非常完善。原公镇的灌溉水主要来引于湑水河,聚落的北侧和南侧分别有湑惠东干渠和跃进渠,集镇则位于两渠之间。两条灌溉渠湑惠东干渠均引自于湑水河,其中湑惠东干渠引自村落上游的庆山脚下,是城固县境内主要的干渠,灌溉面积广且长,贯穿好多村镇直至范坝村,流入汉江南侧的跃进渠,。由于两渠均是平行于聚落,基本呈南北向流动。

它们之间修筑了东西向的小支渠则穿越村落,成为村落中主要的取水和排水的通道,村落中有横向的水沟与之连接。这样南北两侧的灌溉渠与村内的小的支渠就形成了聚落中的水系网络。

湑惠东干渠的作用既可以排洪、调蓄,灌溉还可以为沿渠的村落提供生活用水,而村落内部的小的支渠则起到了引水和排水的作用,顺着村落和南边河道形成的自然高差,很容易把水排至村落南边的跃进渠,这样跃进渠便可以利用自身的水源和村落的排水来灌溉村落南侧沿河滩的耕地。这一套骨架明确、体系完整的水系很好的与湑水河、聚落和地形地势结合起来充分反映了对水系的综合利用和聚落空间营造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3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