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和他们奋斗的新乡村中国财富网

有一种“第一”代表着使命与担当,诠释出责任与坚守,这个“第一”就是驻村第一书记从外乡人变成贴心人,他们访民情、问民需、解民忧,初心使命变得很具体,建强组织,抓好队伍。系统完善、务实管用的村级管理运行机制在他们的帮助下,建立并运转起来: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他们帮助任职村建起可持续的脱贫产业,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和村庄文明程度,他们深刻改变着贫困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有这样一群人,告别城市、远离家人,驻扎在最贫困的基层;

有这样一群人,不是村干部,却扛起了村干部的担子,忙碌在田间地头;

有这样一群人,称呼不小,责任很重,心里装满的是贫困户的大小事……

他们就是包括驻村第一书记在内的驻村干部。作为组织力量在乡村社会的直接嵌入,他们是活跃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排头兵”,也是联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力量。

目前,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

贴心人、领头雁、主心骨……人们给了他们太多称呼。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包括驻村第一书记在内的驻村干部,用行动和担当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他们推开群众家门、打开群众心门,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服务;协调与村两委的关系,建强基层组织,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有力推动精准扶贫;带来新鲜的想法和先进理念,助力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村大变样的路上,一笔笔宝贵财富就这样被带来、留下,再传承。

一面旗帜:初心使命变得很具体

“上头把‘提秤的人’给我们派下来了。”“提秤的人”,是山西大同天镇县下夭村村民对村里第一书记的称呼。

下夭村曾是个典型的贫困村,交通不便、靠天吃饭,年建档立卡时,全村90户人中贫困户就有61户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年,扶贫工作队到来后,变化发生了。

“短短几年改变了几百年的村貌,村巷改造了,道路修通了,杂粮加工厂建起来了。”下夭村的老支书对工作队驻村深有感触:“没有他们,还真不行。”

第一书记等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是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光荣传统和成功经验,是改革开放的制度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驻村干部成为千千万万个突击队长。

脱贫攻坚,说起来震撼,做起来日常;说起来宏大,做起来琐碎。为了千金重诺,自年开始,我国大规模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来自不同行业,却怀揣同一颗初心,从西南到东北,从大漠到深山,奔赴中国最贫瘠的土地。

初来乍到,外乡人如何变成贴心人?

访民情,他们走村入户,带着一颗真心投入驻村工作。

到安徽金寨县大湾村采访,为了找到第一书记余静,记者有时得翻山越岭,追到丛林深处贫困户的天麻地上;有时要钻进猪圈,她正和老乡商量养殖项目;有时得来到贫困户家的厨房,她正一边帮忙生火,一边算着脱贫账。

为帮助这个贫困发生率曾超过20%的穷山村脱贫,余静访遍了全村37个村民组。一次次敲开贫困户的家门,也敲开老百姓的心门。在村民张邦若心里,“这个女娃比俺亲闺女还亲”。

问民需,他们肯下“笨功夫”,定要摸清群众心思和贫困症结。

江西吉安永新县禾川镇汴田村驻村第一书记吴页宝,有一本厚厚的民情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村里每一位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以及急需解决的事项。问起村情村貌和村民情况,他都如数家珍。

解民忧,他们直面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守信重诺的有心人,办好群众期盼之事。

安徽临泉县韦寨镇柘树庄村第一书记陈孝谋,来自中国科学医院。为了解决贫困户就医看病难题,他确立了健康扶贫主攻点。驻村三年,协助余位患者异地治病,为23位老人集中免费进行白内障康复手术,为53位残疾人评残定级争取政策补贴……

第一书记手中,一头是国家政策,一头是群众利益。他们将党和国家的意志,通过言语行动,化为关爱百姓的无数涓滴小事。扶贫政策千头万绪,从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到衣食住行、医疗、教育,从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到生态补偿、兜底保障……一桩一件都要经过他们不折不扣地精准落实。

“铁肩担道义、为民谋福利”,这是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村民为驻村工作队员送上的锦旗。工作队来到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穷山窝后,开民宿搞旅游,发展黑猪养殖,引来光伏树项目。年底,仅黑猪养殖村里就实现纯利润近40万元,全村分了多斤猪肉,平均每个村民分到了15斤。分肉那天,村民们扭着秧歌,送来了锦旗。

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为贫穷山村带来了好作风,带动村里更多党员干部想方设法为民服务。

在河北大名县宋尧村,“推一推、动一动”的懒人风气一去不返,村干部主动参与商量项目谋发展;在宁夏银川丰登镇和丰村,看到第一书记罗延华抗疫冲锋在前,村里3名老党员自发成立志愿服务队:“我们也要为群众服务。”

“过去,觉得初心是梦想、是信念。现在,是一件件小事,它是泉坪村还没有完成的道路维修,是贫困户赵淑清家的安全饮水,是残疾人厚永发的医疗救助,是低保户杨跟明的危房改造,是使命,是担当。”甘肃定西内官营镇泉坪村第一书记刘文祥的心里话,也是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的共同心声。

建强堡垒: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要让村子发展起来,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首先得让党旗高高飘扬,让党员干部的精神振作起来。

驻村后,摸情况、捋思路,不少第一书记很快发现,贫困的原因有很多种,但党组织不给力、村两委不团结、班子软弱涣散、办事没章法、工作缺制度、干部不担当,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到陕西延安延川县永坪镇黄家圪塔村任职第一书记没多久,田婷就和村支书吵了一架。她发现,有的已退出贫困行列的村民,还要求领取养殖发展扶持资金。而个别村干部怕得罪乡亲,遇到评低保、发补助就往后躲,久而久之,班子愈加不团结、不担责。

田婷决定从机制上解决这个问题。她找村干部一一谈心,完善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制度。之后遇到类似问题,村干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村民大会集体决策,并做好政策解读、信息公开等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和田婷一样,建强组织,抓好队伍,是多地第一书记打响的第一场硬仗,也是解决村里各种问题的“牛鼻子”。他们着力化解村两委之间的矛盾,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抓住换届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帮村里建立标准规范的制度机制;着力挖掘培养有前途的年轻后备力量……强组织、严制度、改作风,在多地农村,系统完善、务实管用的村级管理运行机制建立起来、高效运转,村两委工作走上正轨,曾软弱涣散的基层组织变得运行规范、团结有力,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的功能发挥出来。

“长远来看,村庄的发展还要靠本土村干部。”河南栾川县冷水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岳说。不少驻村干部注意为当地村干部“搭梯子”,让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站到前台、成为主角。

过去,安徽颍上县吴寨村没有生产性企业,贫困发生率高达14.6%。扶贫队队长姚洪章发现,村干部不愿走村入户,老百姓指指点点,严重阻碍了发展。

姚洪章将党组织活动规范起来,带着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帮助班子成员提升能力。这个过去多年没得过荣誉的村党支部,近几年先后获得“先进党组织”“五星级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等荣誉称号。村里党员干部的带头意识被唤醒,组织有了组织的样子,群众就逐渐聚拢起来。

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还带来了新视野、新方法,从易到难帮助村干部锤炼实战能力,解决政策不熟悉、扶贫办法少、想干不会干等问题。

年轻、干劲足、脑子活络,是陕西汉中城固县上元观镇新元村群众对26岁的第一书记余艺璇的评价。新元村是劳务输出村,全村名村民中有多人常年在外务工。余艺璇建起外出务工人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