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三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报告
普兰店区唐家房中心小学曲翘利
0
1
问题的提出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对他们开阔视野、提高内涵、增加底蕴、放飞心灵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有的小学生对于阅读的重要性,认识还不是特别明显,觉得无关紧要。
我班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思想懒散,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量少,大部分学生不会阅读,并且我的阅读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无法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对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无从下手。因此针对班级学生阅读能力欠缺的问题,我决定对提高三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进行研究,旨在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0
2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出三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2.经过探索,总结出提高三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3.通过研究,改进原有的阅读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研究内容
1.进行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调查;
3.结合实际情况,提取有价值可操作的观点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4.通过教学实践,初步制定出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策略。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课题相关研究资料,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进其课题钻研能力的提升。
2.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形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分析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4.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课堂教学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交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确保研究的有效性。
(四)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年4月)
(1)加强理论学习,查阅整理“培养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资料,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结合平日教学的基础,确立课题内容,明确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年5—10月)
(1)设计:设计调查问卷,调查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并进行归因分析。
调查分析结论:
①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片面的,没有真正体味其中的乐趣
问卷调查中,在回答“你喜欢阅读吗?”选择“非常喜欢”的只占5%。大多数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
②学生对阅读不能坚持,没有养成习惯
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每周阅读几次?”选择“1—2次”占60%,学生没有每天阅读的习惯。
(2)实践: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提出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假设,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3)反思:根据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提供方向。
3.课题总结阶段(年11月)
(1)分类整理教学设计和反思等材料。
(2)提炼出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推广经验。
0
3
成果主要内容
(一)理论成果
通过实践研究,梳理总结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1.优化朗读训练
阅渎教学“以读为本”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然而怎样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呢?我总结出以下策略:
(1)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秋天的雨》的课堂上,在一遍遍朗读声中,学生从读准确到读流畅再到读出韵味,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赛读……不管选用哪种方式,学生们都读出了属于自己的体味,彰显了主体。经验证明:多元化的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有助于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注重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以三年级上册第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整篇课文内容跌宕起伏。这样的故事,就需要进行朗读指导:哪个词应重读,哪句话应拖长音……正是在具体的朗读指导中,学生才读出了意境,读出了人物的光辉形象。此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时,要在不影响情感、价值观正确熏陶的情况下,对学生多元化读法给予充分肯定。用朗读评价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多重解读,用多重朗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注重以写作为目标的阅读教学
在教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狗学叫》时,借助本单元的前一篇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猜想结局与续写的方法,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只小狗来进行猜想结局和续写,强化学生对“联想和想象”写法的感知。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写法的成功之处,在强化语文要素的同时学习领悟写作手法。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以写作为目标的阅读教学,还要求教师将阅读教学同改写、续写、仿写、扩写等训练相结合,打通阅读与写作的壁垒,做到作文阅读双管齐下的效果。
3.注重想象创新,深入阅读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做任何事都要以兴趣为主,阅读也不例外,我经常利用悬念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是在班级中设阅读氛围,建立奖励机制,激发竞争意识。更是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同读书,共同品味故事带给我们的乐趣,探讨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分享心得体会。因为我的参与会是学生积极性高涨,共同读一本书更使学生有一种与老师无比亲切的感觉,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我鼓励学生独立试读,自问自答,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我大加赞扬,并倡导全体学生学习运用。并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我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
创新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我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我在课堂上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与学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我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精美的词进行描述吗?”“你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学习方法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采用“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
4.在课外阅读中进行积累运用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必然带来智力的发展。阅读使学生见多识广,为听说读写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阅读的深入,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然而在增加学生阅读量这个问题上却极少有老师做得好。问题的根本在于:多数教师看重的只有成绩,他们认为增加课外阅读量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短期上显现并不明显,所以从根本上没有重视起这一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策略上存在一些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的观点如下:
(1)创设安全、自由的课外阅读氛围
家校联手,保证有阅读的材料和时间。首先,我利用家长会的形式,讲明课外阅读的主旨、内容和条件,并将阅读书目及具体的要求印发给大家,鼓励家长要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在家长们认同的情况下,为孩子购买书籍,建立家庭小书橱,并督促学生有一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同时,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进行学习,为其营造出一种安全、自由、愉悦的阅读氛围。此外,我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