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前年―前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1]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张骞这次远征,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但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成功。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以西。自此,不仅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此诚之谓“凿空”。
相关邮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仅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亲自访问了西域各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张骞生年及早期经历不详,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这正是张骞之所以能战胜各种难以想像的危难,获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楚汉战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乘机扩张势力,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政权和强大的军事机器。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西域,设僮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匈奴还以西域作为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经常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在同匈奴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别是汉武帝即位后,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匈奴世仇之意,但苦于无人相助后,便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想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断匈右臂”。
一般认为,中原与西域开始联系始于西汉张骞,但在传说中,中华“五帝”之一、黄帝之孙颛顼(zhuānxū),便曾“乘龙而至四海”,巡视西域,到过今甘肃张掖境内。
这一说法可以从传说中的早期中国版图中找到蛛丝马迹。在炎黄时代,中国地域四极广大。据《淮南子·主术篇》,炎帝治天下时的疆土:“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这些地方对炎帝都是“莫不听从”。
“交趾”泛指今两广南部和越南北部,“幽都”即今雁门以北地区,“旸谷”指太阳升起的东方,那么“三危”在哪在?唐代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沙州》认为,此山在沙州县东南三十里,因为有三峰,故名“三危”,沙州即今甘肃敦煌。
颛顼时代疆域版图进一步扩大,《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幽陵”即幽州,广及今外蒙古,“蟠木”即东海上的度朔山,民间又称“桃都山”;“流沙”古称“居延泽”,位于今甘肃张掖市境内,具体位置在古居延海的南面。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四方疆土颛顼全都巡视过。《大戴礼记·五帝德》中引用孔子的话说,颛顼“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民,絜诚以祭祀”,他曾“乘龙而至四海”。依孔子的说法,颛顼应是中国最早远行西域的君王。
“五帝”中的舜帝也曾步颛顼后尘,到过西域。尧舜时代,生活在今江淮、荆州等地的三苗部落多次作乱,于是舜请求尧将三苗部落迁到河西等地。此举不仅可以排除内患,还可以改变西戎人的风俗,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即《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谓:“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关于“迁三苗于三危”之事,在河西民间传说中更生动:当年舜押着三苗王晋云子和数万人西行,来到今甘肃永昌与山丹交界处的焉支(胭脂)山时,西王母派负责胭脂种植的两位女弟子出来迎接。舜随着她们登上了鸾鸟山,乘鸾鸟赴瑶池,拜见了西王母。舜听从了西王母的意见,将三苗王晋云子安置在三危山,部落成员则分置于河西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