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酒渣鼻医院 http://pf.39.net/bdfyy/zqbdf/210310/8733712.html
年以来,我省各级妇女组织不断壮大基层力量,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组织覆盖,全面拉开了深化改革的序幕,共建立村(社区)妇联个,乡镇(街道)妇联个;累计建立各级各类妇女儿童之家3万余个;新增各级妇联兼职副主席、执委35万人;建立新媒体平台余个,联系妇女群众余万人——
“妇女微家”打通联系服务妇女群众“最后一米”,实现服务妇女零距离、联系妇女无盲区、关爱妇女无缝隙。本报记者李旭佳摄
哪里有妇女群众,哪里就有妇女组织。
基层组织建设“网”织起来了,个性化妇女之家“建”起来了,妇女创业“干”起来了,妇女群众的心“热”起来了……近年来,全省妇联组织大胆创新、攻坚克难,持续推进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改革,基层妇联组织力量得到空前加强,工作链条不断延长,激活了妇女工作“一池春水”。
织密一张“网”让覆盖更广
“我是年11月被选为妇联主席的,现在每月能拿元工资,内心很激动。这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妇联组织对我们基层妇女干部的关爱。”11月19日,榆林市榆阳区长城路街道王家楼村妇联主席李艳利告诉记者,妇联改革前,作为一名基层妇联干部,可谓是人少事多还没报酬,干工作全靠热情。
改革就是“动刀子”。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榆林市将南六县和横山区村妇联主席的岗位报酬1多万元纳入市财政局预算;榆阳区按照村党支部书记的50%落实村妇联主席岗位报酬.82万元……榆林市一项项落到实地的做法,正是我省妇联改革的生动缩影。
村和社区妇联是妇联组织的神经末梢,是最贴近妇女群众的基层组织。基层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组织架构“上大下小”,一直是制约妇联工作的瓶颈问题。
坚持“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是我省妇联改革的一大重点。以村妇代会改建妇联、乡镇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为切入,努力构建基层妇联组织新体系,是妇联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截至目前,通过深化改革,全省村级妇联从无到有,共建立村(社区)妇联个,乡镇(街道)妇联个。
不仅如此,我省各级妇联组织还在新领域、新业态、新阶层、新群体中灵活建立妇联组织近0个,直接培育和扶持女性社会组织多个,通过这些改革举措,有效延伸了妇联的工作链条。
在清涧县幸福佳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一名家长正在陪伴孩子阅读。本报记者李旭佳摄
建强一个“家”,让群众更暖
“我们社区人员结构复杂,综合治理难度较大。这两年通过建妇女儿童之家,社会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城固县莲花街道城东社区妇女儿童之家的舞蹈室,30多名妇女正跟随音乐翩翩起舞,社区主任赵灵欣喜地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近年来,全省各级妇联组织依托村级组织和社区活动场所建“家”,让妇女儿童之家走进乡村社区、商务楼宇、非公企业等,让妇女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妇联组织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通过建家、管家、用家,有效发挥了妇女儿童之家的综合维权、技能培训、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服务功能,增强了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力。”省妇联副主席常雅玲告诉记者,省妇联每年还拿出专项资金开展省级妇女儿童之家示范点创建,累计投入近万元,用于支持基层妇联购买硬件设施、开展各类活动,通过抓点带面,全面提升妇女儿童之家建设水平。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立各级各类妇女儿童之家3万多个。
“我昨天来咨询,今天就来上课了,老师讲的通俗易懂,我的目标是通过考试当一名合格优秀的育婴师!”11月17日,在西安市妇女社会综合服务中心技能培训班,来自渭南的学员权小侠乐呵呵地说。
这样的培训班,西安市未央区妇联家政服务中心每天都会开展,该服务中心也是未央区妇联成立的首批5家“妇女微家”之一。
“妇女微家”是微型“妇女之家”,是妇联组织服务延伸到妇女群众生活的最小单元。未央区妇联副主席薛燕说:“我们通过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实现联系服务妇女零距离。‘妇女微家’就是把‘妇女之家’建到妇女群众身边。”
当前,妇女儿童之家在三秦大地全面开花,正成为基层妇联组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阵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联系妇女群众的纽带、服务妇女群众的窗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聚好一帮人,让力量更强
“通过改革,我从以往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大家现在是政治有名分、组织有身份、肩上有责任,为姐妹服务的劲头更足了。”岐山县堰河村妇联主席梁伟红的一番话,说出了大部分基层妇联干部的心里话。
巾帼繁如花,盛放新时代。在推动妇联改革中,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着力打造一支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妇联工作力量。一方面按照精干高效、“减上补下”的原则对各级妇联机关部室、编制进行了重新整合精简,另一方面将更多力量和人员向基层倾斜,创造条件让更多有热心、有专长、有影响力的妇女骨干进入基层妇联组织,让“群众工作群众做”。
通过一系列举措,全省新增了各级妇联的兼职副主席、执委35万人,吸收巾帼志愿者30多万,彻底解决了过去村妇代会“一间房子一个牌、一张桌子半个人”的状况,妇联工作的力量得到极大加强。
不仅如此,各级妇联组织还通过开展“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计划”,对所有基层妇联主席、副主席和执委骨干普遍轮训了一遍,有效强化了她们的身份意识、组织认同、履职能力。
“你离妇女有多近,妇女离你就有多亲。通过改革,我们走出了机关、走向了基层、走进了妇女,让妇女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妇联组织就在身边,‘娘家人’的关爱近在咫尺,也让她们更加热爱妇联、相信妇联、认可妇联,有事能想到妇联。”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龚晓燕说。
下活一盘棋,让工作更实
“咱妇联的网上妇联信息服务平台真是太方便了,我和姐妹们都爱用。”清涧县妇女群众辛秀荣说。
改革中,妇联组织注重把“键对键”线上互动和“面对面”线下服务结合起来,让妇女群众随时随地参加妇联活动、得到妇联服务。
“我们已经打造完成了‘秦女子之声’网上妇联信息服务平台,共建立新媒体平台近个,联系妇女群众多万人。”省妇联副主席杨乐介绍,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实体妇女儿童之家和网上妇女儿童之家广泛覆盖、互动促进、有机融合。
为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各级妇联组织探索创建各类三八红旗手(妇联执委)工作室,广泛开展医疗义诊、家教咨询、文艺惠民等服务,形成“一个人带领一帮人,一帮人服务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妇联组织工作品牌。
“我们拿出万元,首次公开用社会力量购买妇女儿童家庭服务,征集年度‘秦女子’公益项目,就是为了探索依托社会组织为妇女儿童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的路子。”龚晓燕说。
妇联“触网”工程、“3+1+N”宣传模式、执委“1+10”工作法、“党建+妇联”……我省各级妇联结合当地实际,坚持一市一特色、一县一亮点,多措并举,通过不断深化妇联改革,让基层妇联架构更健全、组织更灵活、力量更充实、活动更经常、服务更有力,把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紧紧团结起来,有效打通了与妇女群众联系的“最后一米”,让幸福之花绽放在三秦大地。
(陕西日报记者李旭佳通讯员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