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
山海关大战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撤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弘光元年(年)二月,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
大顺政权败亡之迅速,让人瞠目。短短八个月的时间,连续败退,已经占领的根据地,全部丧失,多年的转战成果都化为烟灰,又回到了没有根基流动作战的基本盘。
顺永昌元年(年)四月,是大顺政统治的全盛时期。大顺版图,东自山东,西至甘、宁,北沿长城,南达淮河、长江以及川北一带,掩有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仅山海关除外)、陕西整个北方五省。再加上西北方面的甘肃、青海、宁夏一大片,与川北的保宁地区,湖广省荆州、襄阳承天、德安四府,以及江北、徐淮地区,占有了当时中国的一半以上。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常态,中国的农民起义最后鲜有成功者,大多数是被地主或官僚阶级摘取了胜利果实,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农民起义,中国封建历史上,仅有两次,一次是秦末农民起义,各方割据,最后由起义军的刘邦最终击败了项羽,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还有一次则是元末农民起义中,红巾军的朱元璋最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割据势力,北上讨伐蒙元,攻占大都,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其中,朱元璋还创造了由南方统一北方的,中国古代历史的奇迹。
朱元璋可是,为何大顺政权为何败亡如此迅速,要知道李自成所部,与明政府军鏖战数十年,战斗意志坚定,战斗水平优良,为何建立政权后,反而远没有了当初的顽强,反而屡战屡败,丢城丧土之迅速,令人咋舌。吴三桂的投降只是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大顺政权的根基极度不稳,而它的主要领导们反而极度乐观,变本加厉。
其一,是攻占北京后,迅速的腐化堕落,不团结地主阶级,反而对他们进行严刑酷法,残酷盘剥。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在汾阳,“搜括富室,桁夹助饷”;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在宣化,“权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钱”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
李自成追赃助饷其二,是根据地建设的轻视、混乱,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却发动不了农民,无法有效的组织生力军,基本全盘接受前明的基层统治盘,导致统治基础太过于薄弱。导致后期进攻乏力,防守不足,这些投机分子见势不妙,立刻反叛。
其三,前期缺乏远见、骄傲自满,大败后又丧失斗志,只想据守陕西。在山海关大战的前期,没有集中兵力,忽视了满清的虎视眈眈,在没有解决主要防守问题时,反而进一步分兵进攻山东,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在一片凯歌声中滋长了骄傲轻敌的思想,对于随着明王朝的土崩瓦解而必然出现的满洲贵族的武装干涉,缺乏清醒的估计。这首先表现在,大顺军渡河东征时调集的兵员不够。当时,大顺军兵力总数在百万以上,但平定西北地区后派驻各地的军队数量过多,占领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后,又在各战略要地分别驻军,使兵力进一步分散。
而在山海关大败后,李自成已经丧失了斗志,在北京尽快举办登基大典,而后西撤仓惶,将所获金银运往陕西,自己也一路南下西进关中,使得山西河北的诸多精锐守军,人心涣散,很多高墙坚城不战而降,在削弱了大顺军队实力的同时,极大地打击了李自成的威望和人心。“自成聚刘宗敏、李过于宫中,拘银铁诸工各数千,盘敛库金及拷掠所得,并金银诸器。熔之,千两为一饼,中凿一穴,贯大铁棒,凡数万饼。括骡车数千辆,与马骤、素驼数千匹,装归陕。”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顺政权的败亡是必然的,但它败亡的速度,让人瞠目,清军的入关成了压垮骆驼最后一捆稻草。大顺政权承担不起抗击外族的历史使命,它在满清入关和南下中,几乎毫无建树,它让人惋惜,只是因为在民族国难之际,在万众期待中登上了舞台,却在一片唏嘘中仓惶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