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者,挡水的堤坝。是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固为陕南最美丽的鱼米之乡,可见水利之兴盛。那么这里的古堰就必定不少。
城固古堰最有名气者当数汉代在湑水河上建起的五门堰,距今已两千余年,初创时为唐公湃,系城固人唐公房率民众所修,时为西汉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又因渠首开列五洞进水,故称五门堰。两千年来,经不断续建维修,至今保存完好,仍发挥效益。尽管秦岭谷口筑起了新堰,该古堰还灌溉5千多亩农田,被人们称之为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堰。五门堰是我省最早公布的重点水利设施,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门堰最有名气,但不是很古老,古老的堰当属距五门堰下游三公里处的杨填堰,它比五门堰早建年。据《水经注》载:汉初城固有张良渠,这是杨填堰的前身,系公元前年一前年,汉丞相肖何与平阳侯曹参所创,可灌溉城固洋县五千顷农田。到了南宋,抗金名将杨从仪赐爵安康郡开国侯、洋州知州时、领导续修了年久破损张良渠,以后才改称杨填堰。
在创修五门堰时,湑水出谷口至许家庙的一段河道中,还修建了百丈堰,高堰。
百丈堰位于五门堰与高堰之间,创于汉初,堰坝横截湑水长约百丈,故名。清咸丰元年年重修,同时修了伍公伍子胥庙,庙内塑有西汉高帝神像及三公塑像名曰三宫祠。明万历戊戍岁年7高登明为县令,捐奉金建逼水桥以闸制水。桥分三洞,洞宽四尺,高八尺许,西南又修通水堤,并开退水口。年进行整修,百丈宴灌田亩。年延用0余年的百丈堰灌区被湑惠渠取代,此枢纽被废弃,逼水桥、伍公庙也因失管而无遗迹。
位于百丈堰上游的高堰,也于汉初创建,于湑水深北沟口,堆石筑堰,湑水右岸引水,灌田余亩,明万历年间,还是高登明县令捐俸创建,加大引水量,灌溉面积达到1亩。到民国十一年(年)浇灌面积扩至0余亩,高堰、百丈堰、宝山鹅儿堰的使命一样,也由于湑惠渠的开通而被取代。
文川河上,我县古代也建有不少堰渠,文川河畔杨家营村北有初创于明初的上官堰,经历代维系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上官堰灌溉面积已发展到亩,年,千山水库建成后,该堰被废弃。
南沙河下游左岸的五郎关口,古时建有上盘堰,古称盘蛇堰,初创于元代,经不断运用改造,最高年份灌溉亩,民国初年灌溉面积达到亩。4年,南沙河水库西干渠通水后,上盘堰废弃。
在上盘堰下方,还建有二盘堰,始创于明洪武二年(年),清代可灌田亩,民国初年间扩大到亩,也因南沙河水库西干渠建成而废弃。
在南沙河下游右岸,明洪武六年(年)创建了导流堰,灌溉面积由清代的1亩扩到民国时期的4亩,因南沙河水库东干渠通水而结束使命。
此外,在城固县各条河流上创建的小型渠堰更是举不胜举,这些小型渠堰的创建时间明清两代都有,分布于湑水河、文川河,南沙河、堰沟河。以南沙河两岸小型渠堰居多,分别是湑水河上的汉兴堰,麦草堰,文川河上的西小堰,插柳堰,南沙河上的三盘堰,韩小堰,平沙堰,万小堰,刘小堰,连花堰,军民堰,万寿堰,陈小堰,沙平堰,吴小堰,老雅堰及堰沟河上的东流堰、西流堰。
更多精彩内容
城固社保补贴“教师殴打学生”官方通报
城固文联
作者:叶甲文整合编辑:城固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