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
如今,提及“字库”二字,人们大都立即会联想到被广泛用于计算机外文字体、中文字体以及相关字符的电子文字字体集合库,而在中国古建筑中,有一种小型建筑——字库塔,也被称为字库或惜字塔、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客家地区称敬字亭。台湾多称圣迹亭,有的地方把文风塔、文峰塔也叫字库塔。它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清朝、民国时期,在四川各地,字库塔比比皆是,耸立空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如今,遗世不多了,连它的名字人们都很陌生,其用途作用更不知道。
为何而修
焚烧字纸,轻而易举,随处可烧,还用得着兴师动众费时费力费钱修塔么?是不是古人吃饱了没事干?
被逐渐遗忘的字库塔,上百年前到底有着怎样的“使命”呢?
在古时候,我国历来有自然神崇拜的渊源,先人对文字的敬畏,最早源于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为黄帝时代的史官,是文字的创造者,被尊称为“制字先师”。相传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时出现了"天雨栗,鬼夜哭"、"龙乃潜藏"等惊天动地的奇观,这样的故事寓意着文字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深远意义。在纸张发明与大量制造之前,人们不会轻易抛弃书写文字的丝帛与竹简。即便宋代印刷术出现,书籍纸张逐渐普及,文人们依旧不会随意处理字纸,甚至把这份对字纸的敬仰与爱惜物化。民间遵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古训,认为文字神圣而崇高,字纸不应该随意丢弃,哪怕是废纸,只要写着文字,丢弃时也应该焚化。传统文化中“敬天惜字”的独特习俗逐渐形成———焚烧字纸就变得非常郑重,不但有专门的礼仪,还应该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于是就产生了不惜财力修建起来的字库塔。
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普及了。
字库塔通常修建在场镇街口、书院宗祠、寺庙道观附近。清人余治编纂的《得一录》就说“字炉宜制造净院祠宇为上,书馆次之”。也有名门乡绅大户建在自家院里或家族宗祠旁,还有乡人集资共同修建在群山之中,或是绿水之侧,也兼任着风水塔的角色,充当地标。
字库塔外形各异,有高有低,有石塔也有砖塔。字库塔的形式大致分为3类:密檐式字库塔,阁楼式字库塔,单层式字库塔。从外观看,字库塔又具有不同风格与造型,大多采用六角柱体或八柱体,也有的建成简朴的四柱体。塔身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圆或倒U形,需要焚烧的字纸便从这里投入,烟则从塔顶的出烟口飘出来。塔顶及塔身装饰风格各异:有的非常简朴,几乎不做修饰;有的则雕梁画栋,极其精美。塔龛中多供奉仓颉、文昌、孔圣等神位,并配以相应的楹联、吉祥图案等。
惜字信仰旧闻
存世不多的字库塔中虽然再难烟火袅袅,灰烬余温早已荡然无存,但关于它的故事传闻却永存于书籍中而不能消逝。
字库塔是以“敬惜字纸,惜字祈福”为信仰追求的,但形成过程很漫长。南北朝时,惜字思想已存在,因尚未成规模而不能称“信仰”。元代以前,科举制度尚未达到鼎盛,惜字组织尚未出现,惜字信仰处于兴起与初步发展时期。至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印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惜字信仰迅速发展。
明刘宗周《人谱类记》有一则故事:“王曾之父生平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一夕梦至圣抚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之勤也。恨汝老矣,无可成就,当遣曾参来生汝家。’未几生一男,即沂公也。三元及第,为宋名相。”王曾的父亲“见字纸遗弃,必拾而以香汤洗之,然后焚化”的行为,叫作“敬惜字纸”。
清代劝人敬惜字纸的劝善书《惜字律》开始出现。《惜字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条圣律而流传。仅清光绪十三年就出版了《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过律》、《惜字新编》、《惜字感应录》、《惜字征验录》等刻本。其中结合佛教因果报应的理念,加传言以举例。如《惜字律》便分“敬字纸功例”和“慢字纸功例”分述惜字纸的善报和怠慢字纸的恶报。《文昌惜字功过律》则分“惜字功律二十四条”及“亵字罪律二十九条”,如“平生偏拾字纸至家,香水浴焚者。万功。增寿一纪。长享富贵。子孙荣贵。”“见人作践字纸。能以素纸换焚。或以他物换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转祸为福。”“生平不轻笔乱写,涂抹好书者。十功。永无凶事。”“字纸糊窗垫,褙屏表书者。定冤枉不明。”“己身不敬字纸经书。又不训教子弟,递相轻侮者。一百罪。恶疮遍体。生痴聋暗哑。”之后又有“惜字懈灾”、“埋葬字灰子孙显贵”、“污亵字纸致遭兵燹”等各色事例,说明敬惜字纸之重要。
在敬崇文字这一点上,社会上层和底层的文化情感并不抵牾。康熙皇帝曾训示:字乃天地间之至宝……与以天地间之至宝而不惜纸,糊窗粘壁,裹物衬衣,甚至委弃沟渠,不知禁戒,岂不可叹!故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雍正皇帝更是警告臣下:再有抛弃字纸者,经朕看见,定行责处。官方甚至明文禁止在可能用来拭秽的纸上印字:年两江总督李宗羲通令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字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以免秽亵。”
除此之外,各类佛经、家训以至笔记小说,都有类似的劝谕故事。最著名的是如前所叙:宋人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纸十几年”而成宰相之事,其次是如《西湖二集》中的第四卷《愚郡守玉殿生春》,讲述宋宰相赵雄少时愚鲁,因靠敬惜字纸而能踏身仕途。
中国几千年来,民间信仰不但内容繁多,且多具地域色彩和阶层特征。尽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对字纸的信仰则几乎是全民性的,上自宫廷,下至乡村,无论方内方外,敬惜字纸的人们无处不在。敬惜字纸信仰可以说是少见的不为统治者禁止的民间信仰之一。关于此种信仰,周作人在年写作的《药堂语录》一书中,于《科目之蔽》一文中说:“大抵中国士人之陋习多起源于科目,观于韩愈可知唐时已然,至今乃历千年,益积重而难返矣。看近代人笔记,所举之人必称官衔,所记之事多是谈休咎因果,而归结于科名之得失,热中之态可掬,终乃至于戒牛肉惜字纸。”周氏此数语中可见有清一代因果说与科名之关系及因果说之流行,其行为则主要表现为“戒牛肉”与“惜字纸”,二者皆是流传极广的道教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内容。其一因农耕社会中,耕牛为重要的耕作力量,劳苦一生,至老而被杀食,人或不免于“不仁”;其一则是对字纸的一种极端尊崇。这种尊崇表现为不敢糟踏任何写有汉字的纸,即使是零碎纸片。不能使它们处于污秽的环境中或被用于世俗用途,如包裹货物、剪作鞋样、抹桌糊窗、再造还魂纸甚至入为厕用等。此外,废弃字纸要妥善收藏,污秽字纸另需洗净晒干,再于洁净处焚烧后流入净水,或深埋于净地。
即便是开发较晚的台湾,清朝末期敬惜字纸的风气也很浓。
清朝时期,在大陆广泛流行的敬惜字纸习俗,随着闽粤移民的到来,被传入台湾。到清末时,其兴盛程度已超过大陆,举凡衙署、学校、城邑、街庄所在,无不设惜字亭,所有大小废弃字纸尽行收集炉亭之内,予以焚化。日本人佐仓孙三在描述割让之后台湾的见闻时就说:“官衙及街上,处处以炼瓦筑小亭,形如小灯台,题曰‘惜字亭’。收拾屋外及路上所遗弃字纸,投亭火之,可谓美风矣。”
流沙河先生在其《故乡异人录》中讲:家有良田百亩的何老太爷患有眼疾,视物模糊,每日背着写有“敬惜字纸”的竹篓,提着铁柄火钳,沿街拾字纸于篓中,再背到南街字库焚化,以此期盼能早日重见光明。据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流沙河先生所描述的景象在过去各处的大小场镇经常都可以见到的。
“为惜残篇归净土,先焚断简赴清流”。经过数百年的思想教化,敬惜字纸的信仰,对于文字的尊崇与敬畏,就这样深入了中国人的骨髓。以焚烧字纸为主要功能的字库塔应运而生,遍及大地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
字库如今安在
字库塔在北方不多见,主要盛行于南方。百年更迭,岁月沧桑,字库塔日渐消失。在成都市主城区除北糠市街留存一字库外,只剩下惜字宫街和字库街两个街名;绵阳有条字库河,邛崃有条字库巷,武胜县有个字库碑村,青白江有个字库村;仪陇县老木乡有个字库村、安乐乡也保留了字库桥村的村名……古迹灰飞烟灭,唯留下地名。据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第7期《字库:书写在塔上的文字信仰》一文称:“如今在南方的荒野田畴间,尚存两百多座清代字库塔。”但据笔者各方查阅资料所知,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单四川省而言,目前统计在册的字库塔己逾座。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束,《川内现存字库塔目录》显示有多座,其中盐亭县6座,南充市24座(顺庆2、南部2、营山3、蓬安2、仪陇8、西充7),而仅隔了6年,各地新发现字库的消息不时见于报端,数量在不断增加。如今,盐亭县的字库塔达27座,成为全国字库塔最多的地方,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造型之丰富,在国内独一无二。麻秧乡檬子村的“惜墨如金牌坊”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字库牌坊,异常珍贵(如图)。西充县增至11座,南部县新发现3座,阆中新发现10多座,年5月又在清泉乡发现两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字库塔。可以预测,随着文物田野普查工作的深入,还会有新的发现。
建于明永乐二年(年)的广东南雄市平林字库塔(为孔子后裔伯道所建)和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年)的四川蓬安县骑龙字库塔,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字库塔。清代是建字库塔的高峰期,所以大量字库塔是清代建筑。据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周玲丽的毕业论文《四川字库塔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修复研究对策》记载,四川字库塔中名气较大的有:
成都周边最有名的是崇州街子古镇的字库塔(如图)。该塔建于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塔高15米。塔呈六方体形,分五层,第四层墙刻有“白蛇传”等壁画。
龙泉驿洛带古镇也有一座字库塔,它修建于光绪六年(年),在20世纪60年代,字库塔被拆除。而今天所看到的字库塔则是近几年修建的,但是当地政府在修建时考虑到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就采用了清代的砖。这些清代的砖,都不是仿制品,而是大慈寺拆迁时,从那里买过来的。
雅安上里古镇有一座清同治五年(年)修建的字库塔(当地人叫文峰塔),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塔上因刻写了红军的标语,而共同成为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如图)。年6月至年2月,红一方面军经雅安在夹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在上里古镇境内留下红军石刻标语70余幅。
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的字库塔群也远近有名,共有六座字库塔组成,分别坐落于德昌县的茨达镇、巴洞乡、德州镇、六所镇、小高镇、麻栗镇等六个乡镇,建造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保存完好。
南充市境内有名的字库塔有:
西充县仙林镇场口字库塔,该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年),阁楼式石塔,塔身细长,六方形,高16米,九层,每层均施六根镂空离体石柱,塔檐六角均为翘角。以前,塔檐翘角上都挂有铜铃,微风拂过,“叮叮当当”的铃声清脆悦耳,方圆几里的人都能听到。高院镇石牛庙村的胥氏祠字库塔也很著名,该塔为六方形五级楼阁,塔座为正方形,边长2.4米,高0.3米。底层东南侧题刻《胥氏祠字库库序》,塔身第二层西侧有方形化字口,塔刹早年已毁。西充县在清代字库塔建设高峰期,曾有六七百座,现在存塔还达11座,数量居全市第一。
嘉陵区有七宝寺字库塔,建于明代,六角六层,高约十米,整个塔身保存基本完好。塔的每层均是整石头雕刻,中间竖直镂空成烟道贯穿至顶,每层均有六角高翘。
阆中三庙乡惜字库塔建于清嘉庆年间,塔身呈六边形,通高4米,共有两层,每层有仿木结构屋檐及浮雕图案,结构合理、雕饰精美,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目前,已被列入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单。
我们南部县以前的字库塔遍布城乡,难记其数。在人们的记忆中,县城塔子山(又叫鳌峰山)上的文笔塔就是一座字库。据查,是年(同治元年)由县令黄起元修的,是一座楼阁式六方形砖塔。该塔塔基低矮,三级塔身通高15米,塔径4.5米。由于塔基低矮,故塔显得粗壮。在塔的底层,开有一道门,塔斯社的二三级朝西方向各开窗户一眼。在每一级塔上,用异形砖又叠砌成塔檐,檐用烟灰泥平抹。而塔身用白石灰涂抹,与灰黑的塔檐形成对比效果。塔檐六角都悬挂有风铃。每当山风拂过,清脆的铃声传遍南部县城。在文笔塔内,用木板作楼面,通过梯子可攀上塔顶。在文笔塔第三级,还悬有铁锅一口,用于焚烧字纸。同时,塔内还刻有彩色的《二十四孝图》。在《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中还记载道:光绪二十年,文笔塔受到了损毁,县衙发动富绅,在两个月内筹资对文笔塔进行了修缮。但在“文革”,这座历经百多年沧桑的文笔塔,被造反派们拆毁。现在看到的九层白塔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原址上新修的,是原文笔塔的三倍之高。但不知什么缘故,这次所建文笔塔并没有完全竣工,一直关闭未开放,只留下孤零零的身影耸立在鳌峰山上,俯视着嘉陵江。
南部县现存还有5座字库塔,分别是:
神坝砖塔(左图)位于神坝乡方山村,清同治三年(年)建,高约14米,为七层六角形仿木结构浮雕砖塔。它在传统古塔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具有独特的艺术和风格。它既是一座“文峰塔”,又是一座焚烧字纸的“字库塔”。底层基座每面阔1.75米,逐层向上缩小。第一层塔身转角处施浮雕抱鼓柱石,抱鼓上各有倒立跑狮一只。第二层塔身其中四面塔壁镶嵌青灰石板,上刻序言,序言由陕西汉中府城固县辛酉科举人王雨村撰写。序中说:“恪遵敬惜字纸之训,勿弃字纸之文,小之判一身之功过,大之即关文运之盛衰……夫求木之茂者,必固其本,欲水之清者,必浚其源,今将为一方培文风,而先令一方惜字纸……以补去水来风,则文峰并峙”。另一面有砖砌塔门,用以焚烧字纸。每层每方有倚柱,倚柱上施阑额,出檐屋顶制成筒瓦,檐口雕成圆形瓦当及沟滴。塔顶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六角攒尖顶,塔身第二层两面与以上五层每面、第一层转角抱鼓两面、抱鼓座三面、倚柱、阑额、塔檐及檐角浮雕各种人物、花鸟、山水、琴、棋、书、剑、几、瓶、蝙蝠等图案幅。神坝砖塔造型精美,雕刻艺术高超,是南充境内现存30多座字库塔中最大、建造最特殊的一座砖塔。可惜的是塔被升钟水库淹没,后又被行船撞伤。枯水时可见部分塔身。
梨子垭字库塔(如图)位于永是镇梨子垭古场侧,坐南向北,为四级六棱形浮雕砖塔,占地面积约4平方米,建于清代。塔高4.7米,底层每边0.81米,并逐层缩小。底层四周雕刻及装饰残损较多;第二层各面均有各种浮雕花卉图案镶于其中;第三至四层六角均设卷云抱鼓;第三层正北面门上匾刻“藏字库”三字,匾下左右联文为:“收拾片言只字,包藏五典三积”;门下有一扇形匾立于二层檐上,匾刻:“保佑四境”;其余五面均刻文字及祥瑞图案;塔刹为一朵盛开的莲花。每级塔顶用灰抹成简瓦,檐口有瓦挡沟滴,第三至五级塔檐及檐角刻有各种图案。年5月,有网友发帖反映,该塔毁损亚严重,呼吁修葺保护。县文管所所长陈刚作了回应:“通过现场初步勘察,发现字库塔的保存状况确实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风化,目前,位于底座的条石已经严重损坏,而四周的竹子也对塔身一二层造成了威胁,其中,塔身一层的损坏面积达到了1/4。”正制订措施予以加固。
马龙庙字库塔(如图)位于升钟镇马龙庙村,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清乾隆八年()。字库塔为五级六棱仿木结构石塔,正方形基座,高5.65米,底层边宽0.76米;出檐房盖均刻甬瓦及金钱,如意瓦挡;第一层转角倚柱起抱鼓,上刻水竹,正面有折扇形匾额,上刻“字库”二字,有联文“与山河而并寿,共奎壁以联辉”;其余四层雕刻均已损;塔刹为一观音跌坐于仰覆莲座上;占地面积约7平方米。
保城文笔塔(如图)位于保城乡大湾头村,塔身题刻为“大清同冶四年”。坐西向东,基座方形,宽1.8米,为四级六梭形石塔。塔高4.6米,第一层每面宽0.7米,第二、三层各面刻人物花卉,六角均施倚柱石,上面浅浮雕卷叶纹饰,檐口刻瑞兽、鸟禽,第四层其中四面刻文字,塔顶圆锥形。
老坟嘴字库塔位于楠木镇石牛垭村,建于清代,坐南向北,为六级六棱形石塔,高5米,长方形塔基,长1.7米,宽1.65米,高0.3米。第一层每面宽0.67米,均为素面。第二层此侧有焚字口,上部匾刻“字库”二字,联文“文章归化境,翰墨惜余香”,左右两侧面浅浮雕凤凰图案,第三层东侧和第三、四、五、六层东北侧均有小龛,各刻人物造像一尊。
隐匿于山野之中的字库,是凝固的文化符号,是尊文重教的历史见证,被人冷落而遗忘己经好多年了。但它是具有中国古塔形态特征和实用器物性质的建筑艺小品,很特殊,很另类,因它的功能全部丧失遭受冷遇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随着传统文化回归热的升温,它正陆续被发现而面世。它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建筑价值,文化遗产价值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显现,弥久弥珍。后人当有责任保护好,让它永不坍塌。
参考资料:
▲周玲丽,《四川字库塔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修复研究对策》,豆丁网。
▲萧易邓崇刚,《字库:书写在塔上的文字信仰》,中国国家地理,.7期。
▲孙荣耒,《敬惜字纸的习俗及其文化意义》,民俗研究,6.2。
▲张在明,《敬畏文化----谈惜字楼》,文博,6.4。
▲蜀中人文地理,《盐亭字库塔:重教崇文的历史见证》,华西都市报,.10.15。
▲南部县文广局南部县文管所,《西水遗韵》,中国文联出版社,,12。
▲中国文艺网,《盐亭字库:文人之塔文字之塔》,.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