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都江堰齐名于世,汉中三堰低调灌溉了另

说起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想必很多人会说四川的都江堰。

其实,距离它四百多公里的陕西省汉中市,也有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曾经与都江堰齐名于世,同样也灌溉着一个“天府之国”--汉中盆地。

它就是汉中三堰,包括山河堰、杨填堰和五门堰。

据宋代《山河堰赋》记载,汉中三堰的主体工程由汉代相国酂侯萧何、懿侯曹参创建。因而又称箫曹堰。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处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南侧。

这里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河流众多,也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

01汉中三堰的建设及历代修缮

秦朝末年,项羽、刘邦起兵反秦,随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

刘邦驻守封地汉中期间,大力发展农耕,厉兵秣马,积蓄实力。

汉中市北部有汉江支流褒河流经,也是褒斜古栈道的谷口。

于是,刘邦的得力助手萧何、曹参,在褒河谷口主导创修了山河堰,在附近城固县的湑水河中段创修了张良渠。

这成为汉中历史上最早的灌溉工程,有力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从而,为刘邦在汉中养精蓄锐,随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取关中,进取中原、统一天下,做出了重大贡献。

汉中三堰中的五门堰,始建于王莽新朝年间(公元6—7年),位于城固县的湑水谷口。相传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传说的主人公唐公房创建。

古堰由堰口、堰坝、堰渠三部分组成。渠底开列五洞,东二西三,形似五门,可以启闭,节制水量,故名“五门堰”。

五门堰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颇有四川都江堰建筑之风。

引水五洞正对主流,取水十分便利。渠首五洞下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

它的引水高程设计科学合理,采用“低截深淘”引水原理,巧妙地起到了减沙排淤作用。

古堰坝与河道斜交成55°夹角,不与主流顶冲,巧妙的减小了洪水的冲刷侵害,在堰坝上游自然形成的夹心滩,缓解了洪水对引水五洞的冲击力。

五洞后的引渠宽阔平缓,末端设有冲沙闸,科学地解决了干渠的淤积问题。

汉中三堰建成后,成为古代汉中的伟大水利灌溉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

而且,后世历朝历代不断养护、修缮、扩建,使得汉中三堰持续发挥着作用。

1.山河堰

三国时诸葛亮屯兵汉中,曾对此堰作过整修。

到了宋朝,山河堰进入灌溉史上的鼎盛时期。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汉中知府许逖“疏濬旧堰,采木石修之,堰成,岁大丰”(《重刻汉中府志》)。

庆历年间,褒城知县窦充记载了当时山河堰的概况:共分三座大堰,在褒水出山后依次排列,都是低矮的溢流坝。坝上游各自开渠引水,分流灌溉。灌溉用水实行水量控制,按亩配水。

南宋时,宋金战争期间,汉中成为前方基地,宋军在此地与金人长年对峙。汉中三堰则为解决军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高宗时,汉中守将吴玠于绍兴六年(年)“治废堰,营田六十庄,计田八百五十四顷,岁收二十五万石,以助军储”。

南宋绍兴年间,杨政守汉中十八年,六堰久坏,失灌溉之利,为之修复。

乾道二年(年),吴璘镇守汉中时,“修复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

乾道七年(年),吴拱“发卒万人助役,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复见古迹,并用水工准法修定,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余亩。昔之瘠薄,今为膏腴”。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整修。

拦河堰由3座增加至6座,渠系工程也有新的发展。干渠临江一侧增修两座溢流堰,防止干渠引水过多对下游灌区不利;加设了排泄沥水的渡槽和涵洞;渠底设置石板,作为每年疏浚深度的标志等等。

这次改建后,灌溉面积提高到二十三万亩。

自明、清以后,山河堰继续多次复修加固,而且承袭沿用宋代的河堰管理制度。

当时,二堰之下一百多里长的干渠分上下二坝轮灌。海轮10天,上坝4天,下坝6天,有专人负责启闭闸板;各支流闸门也有固定的宽度和深度,放水时间多用燃香衡量。每年维修按亩摊派。

灌区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全堰有总理,支渠有首士,各堰有堰长,田间渠道还有小甲,各负其责。违反堰规则按有关条款予以惩处。

山河堰在历史上沿河自北而南共建有四个堰。

第一堰在褒城北1公里处,又名铁桩堰,在鸡头关下筑堰截水,东西分流。

第二堰名为柳边堰,亦称官堰,位于褒城县东门外,堰长米,底部贯以木桩,卵石垒砌。引水口在褒河左岸河东店街后,输水干渠曲折东行,至汉中十八里铺南入汉江,全长35公里,支渠60余条。

第三堰在第二堰下游约1公里处,左岸引水,渠长近10公里。

第四堰在第三堰下游1.5公里处,民国21年()修建,聚石作堰,右岸引水,渠长15公里。

民国31年(年),建成褒惠渠,于是四个堰尽纳入褒惠渠灌区。

2.杨填堰

南宋时,洋州知州杨从仪组织了对张良渠的较大规模的整修改造,灌溉洋县、城固两县农田0亩。

百姓感其恩,就将张良渠改称杨填堰。

明万历二十三年(年),城固知县高登明、洋县知县张书绅共同议决,仿五门堰作法“敞其门为五洞,傍其岸为二堤。水涨则用木闸以洫泛滥,水消则去木闸以通安流”。

这是继南宋杨从仪之后的一次大改建,当时灌溉城固田七千亩,洋县田一万八千亩。

杨填堰引水灌溉工程由引水堰坝、控制堰头(闸门)、灌溉渠道、退水堰洞等设施组成。

自古由城、洋两县各设堰局分管,岁修所用石、竹、木、工均按灌溉面积分摊,用水制度严格、健全。

清嘉庆十五年(年),河水屡涨,堰淤百余丈,渠毁一百一十丈。汉中知府严如熤修复,改为三洞进水,仍因陋就简,“以石装笼,以桩稳笼,以笼挡水”。

3.五门堰

引水堰坝初创简陋,到宋代则“围之以木,聚之以石”,下用木棬上用竹笼,装石堆砌,笼上打桩,用稻草弥缝。

南宋绍兴年间(~年),城固县令薛可光扩建引水工程,“相斗峰(即斗山)形势,搭木槽渡引,水始下流,前湾仅栽三千零田”,使五门堰之水越过斗山,向南发展。

元代至元年间(-),城固县令蒲庸将堰口由土筑改为石砌,重修五洞。

明弘治五年(年),城固县令郝晟用“火烧水激”之法,重开斗山石渠,取名石峡(或石峡堰)。

“重修五洞,改创石渠,凿开斗山后之石峡通水道……灌田四万零八百四十余亩,动磨七十”(《五门堰碑记》)。

经明、清代数次大规模扩建,建成灌溉渠道百余里,分水洞湃三十六处,浇田五万余亩。

五门堰灌溉工程由堰坝、引水门洞、退水龙门、灌溉渠系等四大系统组成。

灌溉管理严密有序,专设堰首和洞湃堰长总理堰务,设立制度,勒碑示禁。

02新中国成立后,汉中三堰继续发挥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中三堰的古堰古建筑得到妥善保护,而且经过修缮、扩建,使这个古老的水利工程重新焕发青春,继续发挥着作用。

山河堰在年建成了以灌溉为主的石门水库。

从而,原山河堰所灌田亩并入石门南干渠灌溉范围,设施灌溉面积19.5万亩,灌溉规模和保证率都有很大提高。

年,杨填堰遭大洪水袭击,随即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与片石砌护结构。

年,汉中盆地丘陵开发建设工程中,对杨填堰的古渠道进行全面加固砌护,将引水枢纽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坝体,并新建控制闸门等设施。

从而,建成干渠11公里,支斗渠12条48公里,灌区灌溉城(固)洋(县)两县10个村,1.21万亩农田。

五门堰工程遗址、遗迹保存完好。现存遗迹有观音阁、龙门寺等明清建筑,存有历代治水县令塑像、水利修建碑、水利纠纷碑、清查田亩碑、水利保护碑、书法碑等历代碑刻。

它们既是研究我国古代农田水利的珍贵实物资料,还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汉中盆地河流众多,也造就了众多的引水渠堰,水利建设与引水灌溉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秦汉以来,汉中盆地先后建有一百多处引水堰坝,有“自古汉中多渠堰”的说法。

从而构成了发达的农田灌溉体系,使得汉中成为丰饶的粮食产区,有“天府之国”、“西北小江南”的美誉。

在这些渠堰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汉中三堰”。

它们工程建筑科学合理,是因地制宜的灌溉引水工程杰作,功效显著,受到历代官府、民众的重视与保护,修堰名人辈出。

因而“汉中三堰”饱经风雨沧桑,却久经不衰,滋滋不息地浸润着汉中大地,为农业、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低调

而且,“汉中三堰”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综合效益。

年10月,它被世界灌排委员会正式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

它的遴选标准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一百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同时代等条件。

由此,历史悠久的汉中,又增添了一张世界级名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0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