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正文
2月9日,年还没过完,城固明博生态种养基地,已经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村民们正在抓住当前晴好的天气,清杂草、挖淤泥,为即将开始的春耕做准备。
近年来,城固县龙头镇六一村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转型升级之路,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多收,为全市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抢抓机遇
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引进稻田养鱼的新技术、新模式,大力推广新型稻渔综合种养。去年,全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迎来了政策利好,市上制定出台《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意见》《汉中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信贷支持方案》《汉中市政策性稻渔综合种养保险方案》(试行)等政策文件,市、县(区)落实1.15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
在市上的支持下,城固县按照“政策扶持、专班专抓、集中连片、模式配套、品牌塑造”的发展思路,于去年建成稻渔综合种养基地1万余亩,稻渔产业发展成效突出,主要呈现出基地建设步伐快、种养模式推广有力、产品效益逐步显现、数字稻渔配套跟进等特点。今年,该县还将大力实施稻渔产业提升年活动,新建稻渔基地1万亩,加全快打造亩精品稻渔示范基地,不断推动全县稻渔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百斤渔、千斤稻、万元钱”目标。
六一村积极抢抓市、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机遇,先后流转多亩土地,打造“一村一园”稻渔稻鸭虾等综合种养项目,走稻鱼共生、生态种植之路。如今,稻渔综合种养让六一村走上了土地变园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的三产融合之路——破碎的田块变成了高产的园区,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大道,昔日的撂荒地低产田草窝窝变成了今日的“粮窝窝”“金窝窝”。
订单农业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稻渔综合种养在我市的成功推广带来的效益,经营主体和村民最有发言权。
福旺米业公司联合村上的能人大户,投入多万元,流转余亩土地,大力发展稻米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让我们少操了好多心,避免了农户过度用药和施肥,田里的稻米品质更佳、鱼儿更肥了。”福旺米业公司经理张雷说,公司去年与村上合作,收购了稻渔田的稻谷,质量非常好,通过加工后,每斤卖到了7元,而且还供不应求。今年公司计划加大投入,做响稻渔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家有3.8亩稻田的村民毕彦明算了一笔账:今年鲜稻谷订单价每斤1.6元,比市场价还高15%,稻种、化肥、育秧、播种、收割都不用自己操心,按亩产斤算,就等着秋季看秤收钱;田里再养些鱼,稻子收割后,几百斤鱼还能卖七八千元;加上订单稻谷的收入,每亩稻田收入近万元。
去年,六一村采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稻虾、稻鸭、藕鱼等稻渔综合种养,建立“租金+股金+薪金”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年盈利达到近20万元。
六一村只是典型之一,年,全市有56个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了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年增收近余万元,既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又实现了村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
前景喜人
生态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六一村位于县城以西5公里,风景优美,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千亩稻鱼共生示范田、千亩荷塘,建设旅游步道和观光亭,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在一步一景、沁人心脾的花海中。
水上莲蓬和水下游鱼都成了游客们的“抢手货”,摘莲蓬剥莲子成了附近村民增收的新渠道。每年7月到9月,剥莲子的“轻巧活”,吸引了很多老人和假期的学生们参与,每天人均增收元。去年,77岁高龄的潘胜华与老伴儿合作,3个月挣了多元。
凉亭、美食一条街、休闲步道相继建成,“荷韵城固”大型广场舞比赛、文艺汇演等赛事活动相继在龙头镇举办,这也让六一村千亩荷花观光园声名大噪。据悉,去年夏季,千亩荷花观光园接待游客近6万余人次。
“稻鱼鸭共生、稻鱼藕连作,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批鸭、产出一批有机米、建成一处网红景点,吸引千万游客,引领一批群众致富,稻鱼产业已经成为龙头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憧憬未来,城固县龙头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刘新国自信满满。
六一村是我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从加强经营主体培育
加快示范基地建设
抓好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
实现稻渔综合种养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去年,全市新增
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亩
总面积累计达到亩
较5年前的1亩增长了近35倍
其中面积达到亩以上的基地有个
亩以上的基地有35个
规模居全省第一
丨来源:汉中发布丨法律顾问:陕西江桦律师事务所许婧律师
丨编辑:王涫涫
丨审核:谢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