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要上好思想课陕西党员干部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m.39.net/pf/a_6416850.html

时下,直播带货成为一种新风向,尝鲜“跨界直播”的也越来越多。一些早早触网搭上快车的党员干部,从最初的“情非得已”,到如今的“轻车熟路”,激活着地方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

那么,经过数月的“实习”摸索,党员干部直播带货到底该带来什么?光靠干部够不够?如何构建长效机制,让直播转化为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益?又有哪些“避坑指南”需要GET?今儿咱们在坊上聊聊。释放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4月20日,正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看到村民正在做网上直播卖货的准备工作,习总书记表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党员干部直播带货模式全国“开花”,源于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地方出现了农产品滞销。党员干部“主播”,为本地特色货品“花式吆喝”,其目的不是做网红,而是积极担当作为,缓解销售难题,谋求提升产品、区域的知名度,着力为群众争取最大效益,折射的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直播是看得见的作为,但真正考验的是党员干部在直播间外的努力。技能一:“十个指头弹钢琴”党员干部直播带货成为战“疫”、战“贫”两手抓、两不误的破题点。可以说,党员干部参与直播带货的创新实践,即抓住了关键的“点”,也带动了全局的“面”。“带货”的同时,党员干部还要“带”什么?党员干部“直播带货”的背后,是一个包括物流、存储、包装、配送、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的产业系统,加快了农业农村电商发展步伐,构建起从人到货到产业的完整生态链,并且形成了双重示范效应:找到消费增长点,为更多农户、企业做出网络营销示范;激励更多党员干部开拓创新工作方法服务群众。这也要求党员干部要练就“十个指头弹琴”的多技能,才能把握全局。

技能二:“俯下身”、“沉下心”

直播间里的党员干部一改往日严肃形象,对当地特产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推介产品的讲述“烟火气”十足,穿过手机屏幕的一声亲切“吆喝”,传递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拉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对接起农户与市场。

“俯下身”、“沉下心”为人民办实事、解难题,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行动,充分展现了领导干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担当与信心。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这更是一场政府服务的变革。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领导干部做工作不能只是文山会海、发号施令、签字审批、纸上来纸上去,还要走出办公室,走到田间地头,深入移动互联网世界,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实事儿。

技能三: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发现经济新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动能,是党员干部的必备能力,也是提高治理能力的必备素质。一定程度上,新技术代表着潮流和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的经验、方式、方法早已不适用于新的社会形势。当前,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重塑,深刻地改变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跟上时代节奏,才能真正把握时代脉搏,能否用好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并与人民群众更好的“打成一片”。无论从推广地方的方式方法还是群众路线的核心要义来说,“触网”并“用好网”都是必然的。可以说,党员干部直播带货的实践,是其转变自身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借力新技术为地方经济发展赋能的创新做法。

“避坑指南”请收好今年5月,城固县在开展“县长直播带货”活动时,出现了“强制本县干部摊派消费”现象。这使党员干部直播能否不走样且“保鲜”成为新的现实问题。调研发现,有部分党员干部将直播间变了味,成了出风头、讲排场、赤裸裸秀下限的新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的地方专门发文摊派,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观看,还规定了“最低消费额”;有的地方“赔本赚吆喝”,低于成本价促销,要的只是流量、销量好看;有的地方搞“二次签约”“虚假下单”,把已完成的交易在直播时再演练一遍,或下单之后再退单;有的地方花钱组织大量水军,在官员直播带货时高唱个人赞歌,齐呼“领导好帅”,营造“刷屏”氛围......

那么“打开党员干部直播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坊上收集了相关资料,也采访了相关专家,整理了一份“避坑指南”,以期为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们保驾护航。

备好“培训课”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党员干部敢于走到镜头前,为地区特色产品代言、“打call”,本身的勇气值得点赞。但是,部分地方仓促上马,干部缺乏直播技巧和销售经验,直播间成了与主持人的“尴尬问答”。

党员干部直播带货要“走量”,更要“走心”,并非简单地在镜头前“吆喝一通”,还需要沉下心来,深入研究掌握这些新知识、新领域的规律。这就要需备好“培训课”,下足精细功夫,以直播培训为契机,促进党员干部能力全方位提升,以便直播中能通过权威、专业、易懂的介绍,达成“出镜”也“出彩”、“有料”更“有效”的效果。

把好“品质关”

党员干部直播带货,“播”的是自身担当,“带”的是政府公信。消费者买单,更多的是对党员干部身份的信任。所以,党员干部直播带货要把好质量关口,确保所推荐产品的品质过硬,经得起检验。不能把观众当做“过路客”,只卖不管,砸了招牌,“翻了车”。

党员干部直播不必拘泥于带货的销售额、转化率等数据,也不要太在意直播中够不够幽默,抖了多少段子。群众最终看中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品质,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在后续的物流、冷链、仓储等系统性配套服务上下好功夫,确保质量让人放心,服务让人暖心。

握好“方向盘”

“要明确的定位是,党员干部是国家公职人员,而非专业主播、带货网红,起到的是一种示范和引领的作用。”陕西直播产业研究院(筹)院长赵宁认为,党员干部把直播当日常工作是不现实的,其工作重心仍然要立足于本职岗位。走下直播间后,如何持续发力,实现常态化发展,是需要思考的题中要义。

领导干部直播,更应该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努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有效机制,在“带货”的同时更加注重带“品牌”、带“人才”。可以“弹钢琴”,但更应做好“指挥家”,可以兼容直播等方式积极开辟网上政务新路,但更要将功夫下在直播之外,做好统筹、规划、协调、保障工作,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完整产业链。

用好“市场化”

党员干部直播带货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应遵循市场运行规则。无论是网红直播带货还是党员干部直播带货,靠的是流量和质量,靠的是线上线下齐发力,而不应是靠“文件”强制消费,追求轰动效应搞虚假政绩。

助力脱贫攻坚、创新政府服务,党员干部“直播带货”不能只在直播间。如何推动标准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塑造和一体化经营,在生产、销售两端同时发力,实现贫困地区群众的可持续营收,锻造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比“直播带货”更重要的“功课”。

守好“安全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员干部直播带货本是助农惠民的好事,切勿因利益关系弄巧成拙,触碰直播底线,越过带货红线,伤害群众感情。直播带货还需上好“思想课”,守好“安全线”,严防腐败之风借势而起。

赵宁认为,直播带货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并非带有盈利目的商业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党员干部在直播带货的时候,一定要带上责任。不仅要守住直播底线,切勿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塑造独特直播风格,展示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也要划清带货红线,直播带货务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向社会公示产品明细、筛选过程以及收益分配等各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听取群众意见。

铺好“发展路”

“相较销量,以此为契机探索有利于当地经济长远发展的长效机制,或许更有意义,也是领导干部直播带货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赵宁表示,通过直播带货可以发现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基层干部、农民和企业,从而共同探索本地农产品的价值提升之路。当然,好的产品的确能叩开市场的大门,一定程度上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一个地区的全面发展,却不是靠一两样特色产品就能发展好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深谋远虑,从地区发展大局出发,让党员干部直播“带货”的功能不简单的停留在为“带货”而“带货”上。例如,实现一种产品的“火”带动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的“火”,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区域发展集群化、协同化,要让直播“带货”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文化”。不仅能讲产品的“好吃、好看、好玩”,更能讲产品文化、地方风情,赋予产品乃至地方的内涵和独特性。

如此看来,党员干部直播带货、宣传地方,其实也冒了不少风险,可以说是一种积极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点赞,更需要呵护。坊上也期待更多的党员干部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地方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原韬雄

作者:紫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