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县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

穿过盛夏浓密的树荫,沿国道进入黎城县教育西街延伸段,视野渐渐开阔起来。繁花锦簇、绿树成行、大道通衢、高楼林立,一座精致的现代化小城映入眼帘。

受疫情影响,远在广州打工的李明已三年没有回家。这次回到黎城,县城的变化让他“简直不敢相信”。“以前进黎城县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百姓开玩笑说,国道、国道就在县城边,路过的人们愣是找不到县城在哪。”李明笑着说:“现在好了,从黎城高速口下来,直通通的一条大道就在眼前,敞亮多了。”

李明口中的这条道路,是今年黎城刚刚打通的教育西街延伸段。它不但构架起黎城县城“两环三纵三横”城市道路框架中间的一横,还以设计标准高、施工速度快、绿化美化好,成为黎城县城连接国道、高速的一条迎宾大道。

群众的赞誉中,是幸福感、获得感的体现,更是对黎城县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县城品质、拉大城市框架的充分肯定和坚决支持。

长期以来,“小黎城”是人们对黎城县城固有的印象。这个“小”,不仅体现在县城占地面积的小,还包括城市开放度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健全等诸多方面。

新时代的县城建设,不仅要着眼“大”,也要着眼“小”。

所谓“大”,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在占地规模上图大,而是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气魄。体现在实际上,就是县城建设不仅要在城市扩容、人口聚集上快速推进,更要找准城市发展特色,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上狠下功夫。

所谓“小”,也并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修修补补,更不是追求短期效果的“造景”行动。而是要在合理拉大城市框架的同时,更加注重建立与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将大的愿景与百姓的切身利益充分结合起来。

一句话,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这是黎城县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初衷,也是他们在推动城市建设中关于“小”与“大”的思辨逻辑。

立足当下,黎城县城建设最大的短板在于交通。多年来,黎城县城的城市道路规划相对滞后,老街道狭窄、功能不全,新建道路远远赶不上城市发展速度,因此造成多条“断头路”,群众意见很大。

放眼未来,黎城县城发展最基础的条件还在于交通。国道、国道、长邯铁路、黎左高速、长邯高速、黎霍高速等交通干线在黎城县城周边交汇,构建起了黎城所独有的区位优势。修好县城内部“微循环”,畅通县城与交通干线“大通道”,对于黎城融入国家战略、重塑发展新优势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黎城县委在今年实施的23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中,城市道路项目占到了13个,总长大约15公里,总投资达3亿元。

教育街是黎城“两环三纵三横”道路空间布局中的中横,也是贯通县城东西走向的一条主框架道路。原来的教育街不但路面窄,而且东西两头都是“断头路”。经过改造后,教育街向东西双向分别延伸,使整条街道全长达到了3公里,顺利连通了国道、青兰高速、黎左高速进入县城的主干道路,在有效缓解县城及周边交通压力的同时,进一步缩减进入县城的通行时间。

被群众称为“迎宾大道”的教育西街延伸段,是今年新实施的城市道路改造项目。在短短3个月内,黎城县打通横亘在县城之畔的3个20多米的深沟,建成了黎城县城目前为止,最宽的一条市政道路,使其成为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家住黎侯镇西关社区的张凯,只要天气晴好的晚上,都会和家人一起到教育西街延伸段的人行道上散散步。这条和西关社区只有十米距离的道路,对于西关社区的群众来说,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原来,从西边到县城来,没有像样的进城道路,只能从西关村里走。村里的路又窄、又破,车走得多了,灰尘漫天,还容易出交通事故。”张凯说,教育西街一通车,进县城的车走得顺了,村里的环境也好了。“你看这路修得多漂亮。站在这里看,县城的风景一览无余。村里的老百姓晚上都爱来这里遛弯,高兴着呢!”

修路,就要直达百姓心里。

7月1日,对于黎城县城市更新行动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当天竣工的8项城市更新重点项目中,有3个是道路项目。

其中,作为黎城县城首条海绵道路,广邯街海绵道路示范项目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