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治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121727.html
美丽的汉中(城固篇6):五门堰的前世今生(共10篇)
6
五门堰文管所的外边,便是流过很长岁月的五门堰。
人们似乎没有办法准确记住五门堰的年龄,但是翻了一下他的家谱,粗略一算,他的辈份实在太高,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时五门堰早已在发挥灌溉功用。他没有以砖瓦构建以其巍巍之势挤身博物馆,也没有将自己深埋于地下让后世子孙去揣摩考证,而是以其硬朗的身姿昂首于美丽的田园,值守着每一个秋去冬来,浸染着每一场春花秋月。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以其经历的年月诉说着永久,以其实际功效庇佑着子民。一个初夏的上午,我伫于坝前望着被他哺乳的绿色,心底里涌出对他深深的敬意。于是,我翻开他的履历,年轮的指针深深地指向了公元纪年的分水岭。
真正此堰称为五门堰,大约是在南宋初年。这一年按贯例修堰,不过这次动作更大,在堰头“横沟五门,用保是堤”,于是以五门堰命名至今。而在绍兴年前,有筒车九轮,在堰头提水益于灌溉。宋时《妙严院碑记》“稻畦千顷,烟火万家”,就是灌区的真实写照。
光是经验总结的“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针,还不足以保证清泉通畅和百姓米粮的丰盈,历代官吏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汉江一级支流的湑水河上指挥着子民年年修堰,构建着农民的希望。尽管我们无法从典籍中准确查出建坝修堰的首位主持人,但后来的官吏以其官位实践着下游的灌溉,以此承载对农作的期许。
到了元朝至正七、八年间,城固县尹蒲庸力排众议,命人“董工役、召工匠、锻器具、率磨夫(石匠)百余以役其事”,由此改变了“水不过斗山”流经斗山而归汉江的历史,极大的改变了灌溉条件,使下游更多的百姓受益于五门堰。时光流逝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年,五门堰迎来了更大的发展进程,修退水闸,以泄洪涛之势,并用石条固堤以弥冲决之患,并开创性地在堰首立禹庙三间,官房三十余间,这两件事是乎是五门堰维修记录里最重要的记录。
若按时间进行划分,五门堰在城固不算最早古老的堰,早在五门堰两百余年前的杨填堰历史更为久远。在宋之前称之为“张良渠”,但据记载,张良未到过城固,《重刻汉中府志》记载:“杨填堰……截湑水中流,垒石为堰,相传为酇侯(箫何)、平阳侯(曹参)所创”。到了年、年间,“知洋州、开国侯杨从仪大加修浚”,后由此改名杨填堰。到了明万历二十三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建,主要做法是仿五门堰作法“敞其门为五洞,傍其岸为二堤,水涨则用木闸以洫泛滥,水消则去木闸以通安流”。杨填堰虽比五门堰早了两百余年,但在实用性和安全性的角度,他降低了身段,以谦和的眼光融入了晚辈的优点,将可掬可捧的水分解到了每一个延续的生命。
古堰的生命化遗传,在城固流传着一个个白胡子老爷爷一遍又一遍的故事,若遇大旱,抢水灌田的事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到官府去讲理的有之,为那一亩三分地而大打出手的有之,相互之间引发宗族械斗的亦有之……农民和土地的这种依附关系,水源的滋润放逐着一家、一族、一村甚至更多人的丰收梦想。
百丈堰以渠堰百丈而命名,然而百丈之短无法遮掩其历史之长,在晋代,湑水河之西的地方早已成为最富庶的地方之一,细看了一下《百丈堰高公碑文》,此堰也以创于汉初而融进了历史。
历史在这里记载的古堰实在太多,如:高堰、上观堰、枣儿堰、上盘堰、二盘堰、导流堰、汉兴堰、西小堰、插柳堰、三盘堰、韩小堰、平流堰、万小堰、刘小堰、莲花堰、军民堰、万寿堰、沙平堰、吴小堰、老雅堰、东流堰、西流堰……古堰的名称还可以列很长,但很多只能从古籍中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实用性已经被现代的浇渠体系所取代,他们站在历史的深处微微一笑,干瘪的身驱早已不再丰赢,头发全白,牙都脱落了,只能在田间地头间或地看到些许影子。
站在五门堰的五门旁,桀骜的流水在此化作了温顺,飞奔的力量顿时展望着生命的喧嚣,他以优美的舞姿流向了田间地头,融进了缕缕炊烟。
旁边的文管所不大,古样修葺的观音阁、堰首的禹稷殿、太白楼仿古刷新,徜徉于碑林间,纵由时光倒流。
于时,随着时光,回溯到汉朝那个伟大的帝国。
下集预告:城固主角出场一出场便“凿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