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他就是值得我们永远自豪、永远缅怀的先贤张骞。他是奉汉武帝之命,曾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位和平使者,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克服千难万险走向世界的人。一提到西域,我们立刻就会想到位于我国西陲的新疆地区。那里,北面是蜿蜒起伏的阿尔泰山,南边是巍峨高峻的莽莽昆仑;两大山脉之间横亘着绵延数百里的天山山脉。在天山南北各有一个盆地:北面是准噶尔盆地,南面是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西枕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东接历尽沧桑的古盐泽(又叫蒲昌海,今罗布泊)。塔里木盆地的中央是浩瀚如海、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著名的塔里木河横穿沙漠,从西向东而去。在河山壮丽、景色迷人的山山水水之间,又点缀着许许多多丰美的草地和绿洲。那里有流水环绕的田舍,绿树掩映的村庄,自由奔驰、啃草的马匹和牛羊。在西汉时期,西域的范围不仅包括现在的新疆地区,还包括跟这一地区山水相连的葱岭以西,一直到现在的俄罗斯巴尔喀什湖一带,甚至更西更远的地区也泛称西域。当时,西域各民族都建立了“城邦”。张骞就是到这些地区进行外交联络,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孤立、夹击对汉朝连年侵犯、掳掠和骚扰的匈奴骑兵,开辟了誉满古今中外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在中国史、亚洲史尤其在东西交通史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中外学者有的把它和哥伦布“发现”美洲相提并论,有的把张骞称为“中国的利文斯敦(英国旅行家),都说明张骞在历史上的杰出贡献,是全世界人民所公认的一位英雄。少年张骞大约公元前年的春天,张骞出生于城固县汉江边的白崖村。人常说:近山善爬坡,临水善游海。张骞自幼身体健壮,每年夏天常和村童在江河里打水仗、扎猛子(即潜水),是出了名的“小水鬼”。张骞的祖父母过世较早,家中只有父母亲和一个弟弟。父亲张汉灵,母亲张王氏。弟弟张謇,是抱养的,与张骞同年,仅小他半岁。这个四口之家世居白崖村,以务农为业。张骞懂事后常随父亲下田劳动,养成了手勤脚快的好习惯。学会了犁耙、播种、插秧,惊奇地发现了黑稻,精心培育、繁殖,受到县衙长官的器重和周围乡邻的羡慕,纷纷登门讨要良种,在自己水田里育苗栽培,使城固黑米的名声远播。家住县城南关的王敬斋是张王氏的兄长。此人满腹经纶,通晓诸子百家。疏财仗义,在家里设立学馆,免费教读四方学子。张骞七岁时,母亲带他们两弟兄拜师舅父门下,读诗书、明礼义。二人学习都很勤奋,张骞特别聪明,舅父十分厚爱,表哥子光也很喜欢。有一天,师长王敬斋为测试弟子们的聪明智慧,先向大家讲了个“韩信带兵”的故事,然后每人发一方白丝绢,让弟子们画出韩信带三万人马的壮观场面,竟把大家难住了。只见张骞在白绢上先画一卒高举“帅”字旗刚出城门,身后排头的只画出半身盔甲,再后只画头盔,愈后愈小。从城门洞望去,看不到队尾,何止三万人马,十万八万均在情理之中。师长当堂表扬,夸张骞是个“神童”。实际上张骞还是个多才多艺的学子,他的音乐、体育也很出众。未入学馆之前,把家里牛羊赶到河滩上放牧,常顺手撕下片树叶子卷成个喇叭形放在口边一吹,便能发出呜里哇啦的声音,有时像牛羊啼叫,有时像小鸟歌唱,伙伴们十分敬重,都喜欢和他在一起学习、玩乐。西汉时期的宫廷,由于皇帝偏爱“角牴(即民间的摔跤游戏)活动,每隔两三年就要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角牴比赛,供大臣、嫔妃们临场观看。参牴人员从各地选拔,不分出身贵贱,只要出色就行。王敬斋见外甥张骞体质特好,膀粗腰圆,一下课就在院子里“斗拐子”、“藏马猴”、“战角牴”,便嘱咐他从小加强训练,有朝一日去长安参加“角牴”比试。张骞心中早埋下了这颗种子。一到课余便和学童们抱在一起,使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摔倒几个绝不罢休。有时候一个对付两个,依然是他取胜。有一天上课,老师问大家对《草原》一课中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张骞站起来,问“笛”字是什么意思?王敬斋这样回答:“笛,就是能吹出各种声音的一种乐器,草原上的牧民都很喜欢,常用它作为一种互相联络的信号工具。据记载,它是用兽骨做的,上边有七个眼孔,其中一个吹气孔,六个发音孔,手指可捂可亮,音阶变化无穷。”张骞觉得十分神奇,比吹树叶好多了。汉文帝十二年,改“重农抑商”为“重农宽商”,继而又“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废除在关口、津梁处检查来往行人的制度,取消在山林、川泽砍柴、捕捞的禁令,一时商旅大贾南来北往,晨昏络绎不绝。曾经冷落萧条的集市贸易空前活跃起来。公元前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世称汉景帝。二十多年前由于文帝崇尚节俭,废除了连坐法和酷刑,把农民的田租免去,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到景帝临朝已是国运鸿昌、物阜民康的太平盛世。此时蜀郡至南海之滨的道路打通,不少耕农种罢早麦,纷纷外出经商,贩运土特产到西南一带贸易。自从舅父王敬斋不幸病逝,张骞、张謇只好辍学回家,又随父亲在田间耕作。第三年秋天收割稻谷时张骞发现了一株黑稻,单收单藏,精心繁育、推广,三五年便普及到县内各地。每年秋后黑谷登场,家户煮黑米稀粥尝鲜。米汤色黑,喝到口里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特别爽心适胃。时间一长,人们也有了吃黑米的经验,熬粥时投入天麻、银耳、百合、莲子及糖,胜似琼浆玉液,是最佳的食疗验方。头昏、目眩、贫血乏力的老人见效最快,民间称“黑米”为“药米”,称张骞为培育黑米的“土专家。”可他百思不解,这株黑稻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张骞已经二十多岁了。公元前年秋,有一天下起雨来,张骞在家里翻读竹简,回忆舅父生前的教诲,多年不见的表哥子光登门了。听说近几年子光和乡友们组成马帮小队,把当地出产的丝麻织品贩运到夜郎(贵州境内)一带销售,赚得许多厚利,一时家道变样。今日一见,子光原先那种文质彬彬的书生之气不见了,变成一位仪表堂堂、能说会道的经商行家。半生在田地里滚爬、双手已长满老茧的父亲,经子光内弟的一番开导,终于思想开了窍,决定带上张骞,由子光领路,出一回远门,当一次商人。一路上翻山越岭,饥餐渴饮。子光、张骞谈笑风生,对这次出外贸易充满信心。经四川成都,天黑歇店,店家为他们熬了一锅黑米粥。张骞诧异,问黑米产于何地?店家说:“产于何地说不准,大概来自南方吧!”张骞心中的迷团慢慢解开了——原来南方盛产黑稻,定是鸟类北飞啄食,颈羽中粘带几粒落田寄生而成。第二天,他们改行水路,登上一艘货船。初行数日,风平浪静。第五天傍晚,船至北盘江(红水河上游)一段紧水溜处,突然风起云涌,惊滔裂岸。船夫慌了手脚,正欲落帆,桅折船倾,两三包货滚落水中。接着又一个排空巨浪像一头猛兽大张血口吞没了货船,四人葬身于无情的水域……冥冥暮色中,狂滔怒吼,仿佛有人呼救,但辨不清谁死谁生。苍天真是无眼!张汉灵父子头一次出远门就遭到灭顶之灾。消息传回白崖村,母亲张王氏和弟弟张謇如晴空霹雳,哭得死去活来。幸好张謇孝敬母亲,挑起了家里的生活重担,孤儿家母相依为命,苦度岁月。(未完待续)
来源:掌上汉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