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他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其故里是今天城县西南一公里的白崖村。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个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狁”、“荤粥”、“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建元三年,即公元前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汉武帝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于是下令选拔人才,出使西域。汉代的所谓“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讲,包括今天中国新疆天山南北及葱岭(即帕米尔)以西的中亚、西亚、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甚至达东欧、南欧。狭义地讲,则仅指敦煌、祁连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天山北路,是天然的优良的牧场,当时已为匈奴所有,属匈奴右部,归右贤王和右将军管辖。西北部伊犁河一带原住着一支“塞人”,后被迁来的月氏人所驱逐。而大月氏后又为乌孙赶走。
武帝建元二年(前年),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今甘肃临洮)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进入匈奴人所控制区域,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至元光六年(前年),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穿上胡服,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这时的大月氏国情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串富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元朔元年(前年),动身返国。
张骞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
汉朝的中外交流,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汉通西域,起点设在了长安。由此,奠定了中国走向全世界的基础。
两千年后,一带一路的起点,在北京构划,从长安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