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风雷230年的曹真伐蜀之役与汉中

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一、战前局势

曹真伐蜀之役发生在公元年,而在此之前汉、魏双方就关中、凉州的争夺则已经趋于白热化,双方在短短三年里连续爆发三次战争,表面上看,魏军在年初平定反叛的三郡;年初又成功守住了陈仓;第三次北伐只不过是丢失了武都、阴平,对于国土广袤的曹魏来说也是不痛不痒。在对蜀汉的战争中,曹魏似乎完全占据了优势。

但从曹魏的角度看,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即差点夺下三郡、割裂凉州;年初诸葛亮通过围攻陈仓、调走预备伐吴的张郃部,协助东吴搅黄了这场大规模的征伐,又与陈式互相配合占领了川北门户武都、阴平。而司马孚对汉魏战争的评价正是:

“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用于形容这三年的战事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诸葛亮一旦入寇边境,边军基本上无法很好地应对,以至于张郃等人需要千里迢迢地驰援,但这个时间差足以让诸葛亮占到便宜并溜之大吉,况且连年的军事调动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粮草和人力,短短两年内(年底至年)竟两次往返于对蜀汉前线(凉州、关中)和荆州之间,来回为伐吴、抗蜀战事而奔波劳顿,这对于曹魏来说是相当不利的。换句话说,只要诸葛亮在,曹魏就不可能安心地发展或者是专心经营对吴战争。

图1: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示意图,在两次北伐中张郃都出动增援。

图2:武都、阴平的地理位置

而汉魏边境战争的关键在哪里?虽然蜀汉定都成都,但汉中才是其北伐的大本营,也是蜀汉军对魏作战的前进基地。

汉中之地大部分位于今天的汉中盆地。而汉中盆地为西部大山中的一小块平原,与四川盆地隔米仓山、大巴山相望,又因汉水连接荆州,是关中南入四川、四川北上入关的必经之地。四川盆地的北部是大巴山、岷山、秦岭等崇山峻岭,可以说是拱卫本土的天然屏障,但汉中与四川盆地仅一山之隔,曹魏若得之即可屯兵于此,预备伐蜀。曹操取汉中时就造成了“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的威慑效果,在曹刘双方倾尽力量的汉中争夺战中,蜀部从事杨洪更是发出了“失汉中乃家门之祸”的警告,汉中对于四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国志·蜀书·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傅子》: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图3: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当然,汉中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拱卫四川,更因为它可以在北上进攻关中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要想从四川进攻关中,需要跨越蜀道天险,然而狭窄难行的蜀道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和粮草运输,而汉中的存在则给蜀汉方提供了一个前进基地。在敌我双方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一个足够庞大的前进基地可以给我方提供相当多的便利,如防御敌军进攻、训练阵型战术、储存军械粮草、修造武器装备、收治伤病人员等等。

同样,对于曹魏来说,夺得汉中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伐蜀的前进基地,在此经营粮草、操练士兵乃至前出攻伐,即使败退也可以通过守卫汉中、等待支援来拖住敌人,总而言之,汉中是汉魏战争中无法绕过的一环,是双方互相征伐都需要的前进基地。

图4:一座拥有生产基地、防御设施并驻扎有部分兵员的前进基地。前进基地可以作为我军前出作战的补给点,也可以用于修制军械、囤积物资或发挥防御作用。当然:游戏中的大规模调动是不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的,因此前进基地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了。

二、运筹帷幄

鉴于汉中对于双方的重要性,因此曹魏的伐蜀之战必须以汉中作为第一目标,只有打下汉中才有可能进一步威胁四川盆地内的蜀汉政权。在伐蜀之前,曹魏方进行了周密的部署,意图从多路进攻汉中,但在朝堂之内,有人对这场战争却持不同意见。司空陈群认为:

太祖昔到阳平攻张鲁,多收豆麦以益军粮,鲁未下而食犹乏。今既无所因,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必见钞截,多留兵守要,则损战士,不可不熟虑也

陈群的建议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他的反对意见可以分为三条:

一是如此大规模的兵团调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粮草,而曹操昔日征张鲁而缺粮的历史教训犹然历历在目;

二是地理上的不利因素,鉴于入汉中的褒斜道在前两年已经被赵云烧毁部分,转运粮草非常困难,又有被阻截粮道的风险;

三是战术方面的,如果占据某地需要留士兵把守要害,这又要消耗一部分有生力量,使之不能继续参与伐蜀战争。

当然,明帝并未以此为意,只是将这些材料转交给了曹真,曹真又请求走子午道,陈群接着提出反对意见却毫无效果,实际上明帝已经默许了这次战争,并且也甘愿冒着这些风险与蜀汉争夺汉中。

决策已定,曹魏方开始调兵遣将,划分路线。既然曹真决定要走子午道,那么他的大军自然为一路;早就屯兵于荆州的司马懿计划溯汉水而上,水陆并进,自汉中东侧打开缺口;至于车骑将军张郃是否在行军之列我们无法知晓,因为《后主传》在记述此次伐蜀之战时误作“张郃走子午,曹真走褒斜”,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曹真走褒斜道是此前的计划,实际上他走的是子午道。

而张郃本传也未提及此事,因此其是否参与此次战争确实无从得知,考虑到《魏书》有专美传主的“传统”,或许是在替张郃掩盖这次劳而无功的败仗。但无论如何,有大司马曹真、大将军司马懿两路重兵出手,足见此次伐蜀战争的阵势之大,至少与年的伐吴战争旗鼓相当。

年曹魏伐吴之战示意图,大司马曹休、大将军司马懿、车骑将军张郃一起出手,而年的伐蜀战争至少与其旗鼓相当。

这两路部队计划于南郑汇合,当然,这显然是攻下汉中之后的事情了。但曹魏派出了这两路大军还嫌不够,又委任另外一位重量级人物负责此事——后将军费曜自武威从西侧进击。费曜官至后将军,在卤城之战中受司马懿指挥,其排位在郭淮之前,属于被忽视的大佬级人物。

但“武威”如果指的是武威郡的话,其位置在凉州西北侧,与蜀汉边境距离过远,不符合指挥作战的就近原则,因此“武威”或许为“武都”、“建威”的简称。此为另一路,其目的应为顺祁山道南侵武都或西击汉中,这三路大军的俱配备了高级官员作为指挥官,其具体人数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参考曹魏灭蜀之战中动用的十八万人马,保守估计此次伐蜀战争的人数在十万以上。对于蜀汉来说,这可以说是“危急存亡”的关头了,汉中若失,位于四川盆地内的国土的沦陷只会是时间问题。

武威郡的位置

简略版曹真伐蜀示意图

曹魏大军压境,蜀汉方则采取了多种措施。年诸葛亮因收复二郡有功而官复原职,此次行动自然由他全权指挥。他早在取二郡后就已经预料到了曹魏方面的报复行动,因此筑汉、乐二城以增强汉中的防御。据记载,汉城应在今陕西省勉县,乐城应在今陕西省城固县。二地俱为入汉中的要地。

此外,诸葛亮还命李严的江州部二万人入汉中支持其行动,虽然此举相当于是终结了李严坐拥一方的大权,作为回报,李严之子李丰被擢升为江州都督,因此李严的两万人也一道入汉中参与此次保卫战。与曹魏三路伐蜀相对应的是,诸葛亮亦有三路兵马抗击对手,只是江州部并未分兵,而是一起入汉中受诸葛亮的统一指挥,这第三路则是魏延、吴懿,他们自羌中入魏,至于为何不直接进攻天水,恐怕是为了故意绕开对手的视线,通过进攻曹魏腹地来造成“围魏救赵”的效果。双方的兵马都已准备停当,一场国家级的大决战即将打响。

简明版蜀汉军行动示意图,魏延、吴懿部行动路线为推测。

羌中:古地名,即今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卓尼一带。秦汉时期为羌人游牧的地方。《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当时秦朝统一六国后,版图“东至大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临洮即今甘肃岷县,羌中即今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卓尼一带

《三国志·魏延传》: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三国志·杨戏传》:建兴八年,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

三、草草收场

原本计划的三路伐蜀大军照常出发,不过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三路进兵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磕磕绊绊、屡遭祸难——

司马懿一路是水陆并进,《晋书·宣帝纪》在居然写到他抵达了朐忍(今重庆市云阳县),这显然是不实之词,或为史官误记,最开始似乎是毫无异常。

《晋书·宣帝纪》: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至于朐,拔其新丰县。军次丹口,遇雨,班师。

朐忍县:秦置,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云阳县东三坝乡。东汉末属巴东郡。《后汉书·刘焉传》:兴平初,“荆州牧刘表表焉僭拟乘舆器服,(赵)韪以此遂屯兵朐忍备表”。即此。西晋改为朐?县。

但曹真一路兵马的征伐则出了极大的问题——

一方面子午道确实是崎岖难行,另一方面天公不作美,突然天降大雨,竟连续达到了三十余日,此次大暴雨的规模实在是骇人听闻,据《明帝纪》记载“伊、洛、河、汉水溢”,甚至造成了“岁以凶饥”的严重后果。

这次大洪水的严重性似乎被低估了,因为笔者查阅资料时发现很多水文地理网站都有记载。

连续大雨自然不利于行军,又会浸湿粮米,不利于其转运和储存。子午道的魏军前锋夏侯霸仍遭遇了对手,二者进行了一场短促的遭遇战,蜀汉军望见夏侯霸后发起进攻。夏侯霸在鹿角间与敌兵展开肉搏战,正激战间,曹魏援兵赶到,蜀汉军退走。不过这小小的插曲无法让整个战局有巨大的变动,因为据记载夏侯霸与敌军交战的兴势围在傥骆道南入汉中的入口,换句话说,曹魏方位于子午道的大军并没有深入汉中盆地。

兴势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司马懿部自然也受到了大雨的困扰而停滞不前。西路军方面,费曜、郭淮部发现魏延、吴懿竟出现在了南安郡一带,二者随即展开交战,但费曜部被魏延击败,这标志着蜀汉军已经入寇陇西,虽然魏延部应未携带大量的攻城器械,但他们的存在无疑是个威胁。如果再任由事态发展下去,不仅此次征伐会无功而返,连陇西附近的安危也很成问题。最终,陈群劝明帝召回大军,明帝从之,于是两路大军只好无奈地退回驻地,此次伐蜀也以失败告终。

纵观此次伐蜀之役,与几十年后的司马灭蜀之战的最大区别是“时机”不同,或者说,曹真急于对蜀汉展开征伐并非明智之举,因为此时的蜀汉并不是和黄皓乱政时期一样政治昏暗、人才凋零。诸葛亮的军政才能、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司马氏灭蜀之战中的姜维所不能比的,更何况二者在国力上的巨大差距!

或许陈群已经看出此时非伐蜀之时也,至于粮草转运之类的障碍只不过是托辞。当然,此次伐蜀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国力消耗,史载曹爽伐蜀时从关中、胡地转运粮草尚不足用,更令骡马多死,征夫于道路号哭,此次征伐突遭长达三十余日的大雨,焉知消耗不会比曹爽伐蜀时更为严重?总而言之,这两次征伐行动都像是一拍脑门式的决策,以失败告终是必然的结局。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率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

正所谓此消彼长,曹魏方的失利反倒是蜀汉的福音。诸葛亮一方面令人固守汉中以阻敌,又派魏延西入南安大破费曜,令陇西一带再受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曹魏来说继续坚持下去才是愚蠢的做法,退兵自然是明智的。

此役后曹真病重不起,不久后去世。自此曹魏方面又少了一位高级将领。不仅如此,经过年和年的伐吴、伐蜀之战,曹魏不仅没有取得胜利,反而消耗巨大,在遭受军事失利的同时还未立寸功,白白地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汉魏双方的实力天平开始短暂地倾向蜀汉一边,但正所谓“烂船尚有三斤铁”,曹魏的强大国力依然是蜀汉所不具备的,军事家司马懿也接替了曹真成为了魏国的第一军事长官,诸葛亮的终极对手也慢慢地显露峥嵘——他们之间的巅峰对决,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